为检验“南阳实践”学习成效,探索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模式,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8月10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黔东南州人民政府联合有关企业在天柱县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省、州、县40余家单位、企业联合参演。生态环境部和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工作组现场指导,四川、湖南、云南、西藏、重庆等5个省(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贵州省各市(州)、黔东南州有关部门现场观摩。现场共计323人参与演练。
清水江是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和生态屏障。此次演练模拟黔东南州天柱工业园区某化工企业夜间发生硫化钡溶液泄漏,因大雨导致污染范围迅速扩大,混合硫化钡的雨水污染团沿着高野河向清水江流去。企业发现险情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报告属地生态环境部门与应急部门。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天柱县、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相继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Ⅳ级、Ⅲ级应急响应,组织生态环境、应急、消防、宣传等部门迅速赶往现场参与处置,利用活性炭、混凝药剂等进行降污和拦阻,同时将情况上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请求支援。最终,在全体处置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运用坑塘、修筑拦水坝实施截流,以空间换时间,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得到有效回收,下游国控、省控断面各项指标正常。
在演练中,各级各部门紧盯处置难点,做到了六个“快”。一是“快”反应。发现突发事件,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和按程序逐级上报,争取更多应急处置时间。二是“快”拦截。结合地形地貌,利用沙袋加固封堵闸板及外溢通道,有效防止污染团进一步扩散。三是“快”转移。运用抽水泵等设备将拦截的污染物快速转移至事故应急池、储存池,防止污染物外溢。四是“快”降污。运用活性炭、聚合硫酸铁混凝药剂等消减污染物,减少上游污染量,确保周边水域安全。五是“快”监测。省、州、县三级监测人员迅速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反馈监测数据,及时为应急决策提供参谋。六是“快”发布。迅速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信息,消除群众疑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此次演练正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深化“一河一策一图”工作的重要举措,更是检验“南阳实践”落实成效和属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下一步,贵州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坚持“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保安全”的理念,以“平时多练兵,急时少受损”为目标,深化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推进应急实战演练,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实战能力,牢牢守好绿水青山,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图:陈梦竹、林泓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