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一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史上最大规模的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理论笔试在江西的11个地方同时进行,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10个设区市分中心(景德镇因疫情无法参加)共460余人参加考试。受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考核专家组49位专家通过远程监控的方式进行监考,配套实施的生态环境监测实际操作考核也分批有序进行。考核通过率达到94.3%。

2

此次考核涉及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等18大类5919项次内容。江西省本级139人、各驻市分中心324人参加考核,实现了监测业务人员应考尽考,其他人员参加考核的目标要求。江西这次“1+N”同时开展持证上岗考核的形式,规模大、覆盖广、人数多,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尚属首次,没有可借鉴的模式,多场所同时开考增加了操作难度。

“多场所同时进行持证考核的情况目前还比较少,这次专家组成员比较多,考核系统的组织、协调、分工更复杂。江西这次的试卷特别多,我们打印封存后进行邮寄,考核样品也通过邮寄的方式送达,力求保障工作做得更细致些。”持证上岗考核组组长彭跃如是说。

1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今年实施新的考核细则,考核要求变化较大。为切实提高考核通过率,今年8月和11月,江西分别召开两次考核动员会,对考核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督促参考人员认真复习理论知识,提高实操能力。

“去年我们胜利通过了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首次‘1+N’多场所国家级资质认定评审,今年的持证上岗考核是对这个资质的‘再认定、再优化、再提升’,全中心要坚定‘一盘棋’思想,确保上岗考核相关工作有序、有效、到位。”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杨国华进行动员讲话时要求。

3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定11月下旬成立12个考核组分赴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12个实验室开展现场考核,因疫情原因,在专家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江西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在国家监测考核组专家指导和远程监考下,创新有序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考核。

4

11月30日晚10时许,江西当天的所有的理论试卷扫描发送结束。

“我们全程跟踪、调度这次考核。昨天我们全程紧盯考场秩序,确认全场考试秩序井然。我们特别关注试卷扫描传输过程,确保第一时间上传专家审阅。今天我们紧锣密鼓地组织专家分组对江西的理论试卷进行评分,随时关注、解决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整个考核工作高效进行”。12月1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组织考核实施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5

为保障江西这次考核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建的专家队伍比较庞大,覆盖领域广,抽调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及生态环境部黄河、珠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省、市、地区的35个单位共49名专家。

“总站党委书记、站长陈善荣高度重视这次考核,纪委书记王锷一亲自部署,我们把能调动的专家力量都调动了起来。有些专家比如张玉恵日常工作非常多,但百忙当中仍承担此次考核工作。总站全力支持江西这次考核,吕怡兵主任、米方卓、郑瑜、游狄杰和我共5人参与考核工作。因疫情原因,专家组的行程和考务安排多次调整,每一次变动我们就要打上很多电话沟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冯丹说。

据了解,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从9月下旬就开始成立工作小组,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11个分中心的持证上岗考核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核。工作小组对涉及的319项、434个方法认真核对,逐个项目、逐条方法审阅,确保申报项目和监测方法统一、规范,历时1个多月完成审核工作,期间往返修改材料7次。这也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新持证考核系统首次实现由一家单位多个场所同时申报。

目前,涉及江西环境监测持证考核相关单位、个人正在各司其职,努力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争取实现“质量高,效果好”、全面提升监测能力的目标。


(图文/张林霞 颜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