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在全省启动“绿岛”建设试点工作,就压减中小企业治污成本、实现绿色发展蹚出一条新路,有效破解中小企业治污与发展难题,受到好评。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绿岛”政策的诞生,源于厅长王天琦的一次调研。在南京市江宁区进行“四不两直”调研时,他遇到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废气处理设施的小作坊式广告公司,按照规定完全可以把他取缔关闭,但这个作坊关系到一家人的生计。

关,还是不关?不关,不仅污染空气,影响治污攻坚和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大局,还涉嫌不依法行政、行政不作为;责令这个小广告公司自己上一套污染治理设施,并运行起来,实现达标排放,从经济上又不合算,利润全投入进去也不够,显然不可能;但是,如果责令关闭,这一家人的生计成了问题,同时,市场也有需求。

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环境。对如何处理这家作坊式的广告公司,一下子陷入艰难的抉择之中。经过持续调研和一番思索,“绿岛”政策应运而生。

所谓“绿岛”,就是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思路,由政府投资或政府参与、多元投资,配套建设可供多个市场主体共享的环保公共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的集中点或片区。

“绿岛”是专为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问题量身定制的环保新政。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对小微企业来说,可以花较小的成本,实现达标排放,从而长期生存发展下去。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都是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链和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江苏来说,2019年全省共有中小企业345.4万个。从企业性质看,私营企业312万个,占总数的9成以上,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

但总体上,中小企业污染治理水平普遍不高,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明显短板。一方面,污染治理难。多数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变动较大,加之分散治污成本较高,企业治污的主观意愿不强。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环保专业技术和专业人员,且大都零星分散在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生存周期较短、转产转型频繁,监管极为困难。由此导致普遍存在污染治理不到位的现象,“反复治、治反复”的问题难以解决。

在当今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下,环保要求愈来愈严,一些中小企业过去外化环境成本的行为显然不可能继续下去,而建设、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又客观上推高了成本,导致中小企业陷入“治污要赔、不治要停”的发展困境。生存一旦成了问题,发展便无从谈起。

中小企业的污染不治理不行,而采取全部关闭的办法治理显然也不是好办法。

在这样的两难选择中,“绿岛”新政让中小企业以较小的治污成本获得专业化环保治理服务的同时,也让企业得以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主业谋发展。可见,“绿岛”新政既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举,也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务实之策,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环境治理要有大局观,要坚持全局思维、系统思维,从社会综合效益出发,找准治污与民生的平衡点,慎重决策,综合决策,不能就环保抓环保,就污染治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有“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为民情怀、事业情怀”,始终把“环保为民”放在首位。

——解决污染问题、提升环境质量,才是政府工作的目标。环境监管的目的,是推动企业治污,而不是把企业“搞死”。无论大小企业,客观上都是污染源。企求把所有污染源都消除掉,既不符合辩证法,也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对小微企业,应实事求是、区别对待。不能搞“机器人执法”、教条式执法,不能把关闭多少小企业作为工作成绩。要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想办法把服务和监管都跟上去,完善手续,使之合法存在、合法生产、达标排放。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小微企业有他存在的必要性和充分理由。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就业的重要单位之一,是既保证社会稳定,又让社会充满活力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环境治理不能“嫌贫爱富”“嫌小爱大”。对小微企业,应给予更多的呵护。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纵深仗、持久仗,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在问题、困难和矛盾面前,不绕弯、不等待、不推诿、不退缩,不能事事等待上级出政策、给办法,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深入调查研究,创新思路,在方式、方法、手段上下功夫,在突破问题的症结点和关键点上做文章、出实招,用政策创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作者: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智库)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