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风光近水山,南北壮歌比比欢。凤山就是这样一个好山好水的好地方。凤山多山,沟壑纵横,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是一个由高原向准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有长期性的流水在境内汇集成河。沿河两岸地势平缓,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环境清雅,幽静宜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巴腊猴山位于广西凤山乔音乡久隆村巴腊屯,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拥有1万多亩生态林和600多只野生猕猴。这是得天独厚的资源,是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优秀景区的充分条件。
生态之美,赋禀巴腊山林
广西凤山有着天赐的生态资源,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一体谋划、一体部署的目标引领,致力于精准建设、科学建设的特色发展模式,巴腊山林景区肩负起引领绿色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的责任使命。
天赋——悠然秀色
凤山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多地少,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自然旅游资源异常丰富,70%面积为大石山区,30%面积为土山区,耕地面积101726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20.1℃,全年降雨量1564.0毫米,无霜期362天。
凤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云贵高原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北有云贵高原作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气寒潮的侵入,又因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利于东南暧湿季风的输入,故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冬短而干,夏长而湿,春秋相当。间有冰雹,偶聒小雪,冬夏季风交替规律明显。若遇晴雨,气候亦随之而变,晴则暧,雨则凉,故有谚"四时皆似夏,一雨变成秋"之谓。
地蕴——丰富资源
凤山县境内林产品资源丰富,主要有杉木、油桐、油茶、八角和板栗等,是广西主要的八角产区和林业生产基地县之一。矿产资源有金矿、黄铁矿、硫磺矿、硫铁矿、褐铁矿、铜矿、锑矿等和丰富的大理石。全县11个乡镇中,9个乡镇有金矿开采,有“黄金之乡”美称。凤山民族发展历史悠久,凤山文物古迹繁多,石刻、古井、古墓、古战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凤山石刻多分布在风景迷人的自然景点,穿龙岩内洞左侧,耸立着长50米、高10米的石刻长廊,河面宽约30米。洞内景态千姿,偶有怪石。凤山属亚热带气候,溪流密布。从乔音河源头起,有合运牛头石井、凤城鸳鸯泉、巴腊井等。此外韦氏官墓群、巴岗古寨是广西境内规模比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宋代古建筑遗址,记录了凤山古代文化的辉煌。
人和——养生自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群众在村里老党员带领下,探索发展新路径。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悉心保护、驯养栖息山林间野生猕猴,以拙朴自然的天然赋禀打造出如今的生态旅游产业,逐步建成一个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融合旅游与“猴文化”元素,集养生、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先后荣获自治区级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广西森林体验基地、国家森林公园等荣誉称号。目前,旅游区内上下山车行道改造、登山游步道、观景平台、旅游公厕、停车场、观景长廊、儿童游乐场等及露营地配套设施均完成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提升和改善。同时,得益于项目的建设,景区内给水排水、供电、消防设施设备完善且运行良好;网络通信设备畅通,实现4G网络全覆盖;景区内设有专职的清洁工人,垃圾箱设置合理。旅游区内设有休闲民宿、大型生态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600多只猕猴的生态园、动物养殖观赏园、农家乐餐饮区、养生休闲区等,是度假养生、亲近自然的理想休憩场所。
创新之举,赋能文旅产业
为加快凤山县打造世界长寿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步伐,提升“养生基地、生态家园”旅游品牌、丰富长寿养生旅游线路上的旅游产品,县委、县政府将巴腊列入凤山县十个乡村旅游点项目进行重点打造,为求创新发展,赋能文旅产业。
建设为根,点亮生态精品
充分利用巴腊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作为野生猕猴栖息地的特色资源,将景区建设成为广西七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在长寿养生旅游线路上,凤山至天峨的必经之路,成为了一个新的旅游亮点。巴腊猴山以生态、协调、绿色、科学、可持续作为发展理念,2017年以来先后投入约1100多万元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事实证明,以项目建设为根基,足以夯实乡村旅游硬件基础。
融合为本,普惠协同发展
推进“旅游+生态”建设,坚持旅游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持协调发展理念,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推动巴腊猴山乡村旅游区建设。巴腊猴山乡村旅游区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知名度大幅提升,辐射带动了凤旁、松仁、同乐、中亭、八龙等乡村旅游发展,2021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390.45万人,旅游总收入42.77亿元。就这样,景区建设以产业融合为主导,辐射带动了乡村旅游综合发展。
创新为要,推升共建双赢
巴腊猴山通过采取“合作社+农户+社会能人”模式,开展以观猴戏猴、登山览胜、美食品尝为主要项目的旅游开发。统筹规划,改变过去各家各户各自为营模式,把旅游景区覆盖的集体土地、山林、水源等作为资源入股合作社,每年从合作社经营纯利润中提取2%分红。同时把县里扶持的1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本金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每年按照入股资金8%的比例给农户分红,这样既可以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合作社分给久隆村资金入股红利8万元,资源入股红利3000元。同时,通过安排就业等方式带动久隆村贫困户29户,166个贫困人口脱贫摘帽。通过上述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力,业已创新了旅游产业营销模式。
和谐之法,赋彩乡村振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景区建设将高举初心之旗、牢筑发展之基,主动转型求变,积极拓业求实,面向未来形成聚能效应。
基建领衔造就创业创收
巴腊猴山旅游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开展顺利,做到了助力生态旅游业发展,实现了村民创收。项目建设后,进一步完善了巴腊猴山旅游区景区功能,优化了景区环境,提升了景区品位。乡村旅游区的发展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久隆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景区开设了创业就业铺位,群众通过自主经营土特产品、特色小吃等,实现就业创业增收。每逢节假日,部分群众每天收入可达一千元左右。2022年前三季度,景区共接待游客17.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593.5万元。在巴腊猴山乡村旅游区的影响和带动下,久隆村327户脱贫户脱贫成效明显,村级集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当地村民收入同步增长。
产业领路成就振作振兴
在退休老党员罗起跃的带领下,巴腊屯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大石山区变成生态乐园。巴腊猴山从先前的“行路难”到现今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节假日游客爆棚,是最早享受到旅游业、公路事业发展红利的乡村旅游区之一。2020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示2020年全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暨“四建一通”工程建设现场会在凤山县巴腊猴山景区召开。巴腊猴山已成为乡村旅游建设的典范,虽然地貌的贫瘠未能带来农业上的高收益,但结合了先天的自然资源加以改造,成就了今天脱贫致富的带头村。通过资源整合,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以资源租赁、发展特色产业、群众参与景区就业、景区收入分红、旅游企业带动、资产入股等方式,让贫困地区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念上了“致富经”,产业的发展造就了巴腊猴山脱贫攻坚的典范,领航了乡村振兴。
文化领航铸就和睦和谐
随着巴腊猴山自驾营地的建成及配套设施的完善,巴腊猴山自然生态研学基地在2022年暑期面向游客开放。现有的石山森林植被、栖息繁衍的猕猴族群、石山珍稀植物、石山药材、石山果园等,开发了生态科普体验旅游产品,并开展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科普游憩活动,开展以动植物保护、观赏、科普、体验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研学游项目,将景区建设成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科普教育基地、自然生态研学基地,主动适应文旅消费新需求,吸引了一大批区内外游客,提高了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带动凤山旅游业态多样化发展。自然生态研学基地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谓是成效喜人。
如今的巴腊猴山,20多个山头、5000多亩山地重新披上绿装,猕猴数量也从2001年的60多只发展到600多只。景区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广西加快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建设发展为契机,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依托,以景区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为核心,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为特色,创新独具特色的游览项目,整合吸引力强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成为生态文明景区建设的先进典型,未来的征程上,景区坚定不移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发展规划,构画发展蓝图,厚植生态底色,快马加鞭推进建设,在葱茏的大山上倾情书写新篇章。
文:牙祖高 图: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