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始建于秦,以水得名。自古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古志称“当吴越之交会,为歙池之襟喉”。县治始于在泾水之西,宋时迁至水之东,元代定县治于现址。

如今的泾县,东与宣州区、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黄山区毗连;西与池州青阳县交界;北与芜湖南陵县为邻,处于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枕徽襟池,缘江带河”,加之泾县高铁站和芜黄高速泾县段的建成,交通更加便捷。泾县紧紧围绕“生态泾县、绿色发展”主基调,瞄准新目标,聚力新高度,补功能、塑特色、尊民意、惠民生、提品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之城、精致之城、幸福之城。

泾县,一边怀抱旧时光,一边直面新时代,力争打造出优质的生态康养旅居目的地,推动新时代小城山水的蓬勃发展。

生态优势,一城烟雨,乘势大有作

近年来,泾县陆续被评为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首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中国深呼吸百佳小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首批旅游强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19(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县、中国最具影响力自驾游名县、中国研学旅行最佳目的地、中国森林氧吧、中国魅力文化旅游名县、新时代•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县、2021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1中国健康旅游名县、全国绿色竞争力十强县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代表了生态资源与优势,折射了无数努力与积累。

得天独厚森林资源添福祉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泾县森林总面积2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82%。木本植物有 70 余科,约 660 余种,用材树种120多种。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和樟科为主,有青冈栎、苦槠、石栎、甜槠、华东楠、豹皮樟等,混有麻栎、白 栎、南酸枣、黄连木、枫香、化香、檀树、槐等落叶树种;针叶树种以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为优势树种。全县已知野生动物 156 种,其中鸟类 105 种、两栖类 11 种、爬行类 15种、哺乳类2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扬子鳄,白颈长尾雉、豹、云豹、虎、黑麂、梅花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大鲵、短尾猴等。这些丰沛的生态资源都缘自不懈努力的佳绩。此外,中国气象服务协会2016年起正式启动组织“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泾县符合“年气候舒适时长不少于3个月,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不低于1000个/立方厘米,空气优良天数年占比不低于70%,出境水水质均在Ⅲ类及以上,旅游配套齐全,生态保护措施有力”等基本条件,成功申报为“中国天然氧吧”。 泾县将以此为契机,整合多方资源,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打造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大好河山生态环境促发展

泾县是国家生态县,南依黄山,西临九华,襟抱太平湖,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是全省21个林业重点县之一。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小桥人家,风景如画。全县地势自南西向北东倾斜,三起三伏,史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县东南属黄山余脉,巍峰高耸,西南属九华山余脉,层峦逶迤,北多为丘陵,地势偏低,中部为狭长河谷冲积小平原。全县平均海拔250米,黄子山1174.8米为最高峰,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日照时数年平均值2114.8小时,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240天,雨量充沛。根据气候舒适度分析,全年舒适期长达7个月,气候温和宜居。同时,泾县还拥有夏令避暑、四季分明、湿润滋养、富氧康养等养生气候资源特点,现已建成泾县国家级养老皖南示范基地、安徽桃花潭畔森林康养基地、马头祥养生观光园、水墨汀溪风景区等四大康养旅游集群。

往来嘉宾,旅游资源渐提升

泾县是一座山水萦绕的小城,独特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只需信步而行,即可移步换景。桃花潭、黄田古民居、查济古民居、江南第一漂、宣纸文化园、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王稼祥故居、皖南事变激战地等景点的自然景色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近年来泾县陆续被评为中国宣纸之乡、中国宣笔之乡、中国木梳之乡、中华诗词之乡。泾县还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村宣笔、榔桥木梳、茂林花砖、后山剪刀、孤峰油布伞、琴溪陶窑等颇负盛名,茶叶涌溪火青、汀溪兰香历史悠久,章渡酱菜、桃花潭酒正在积极恢复中。

2019年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泾县亦名列其中,此外,泾县桃花潭镇荣膺“安徽宜居小镇”称号。近年来,泾县通过争创国家级生态县,实施森林增长提质工程,不断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开展文明创建和“三线四边”环境治理,加大矿山、砂石整治力度,持续加强生态县建设,业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获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15个,市级生态村71个;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10所、桃花潭等7处4A级景区。连续举办多届油菜花马拉松赛、山地自行车赛、桃花潭龙舟赛等品牌赛事,获评安徽省旅游强县、安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马头祥生态园等5个景区入选“华东人气推荐景区”,“皖南川藏线”荣列中国体育旅游精品名录,多个景点已成为长三角著名的自驾游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游客接待人次、旅游收入连续多年增长20%以上。

生态融合,城乡携手,建设美丽泾川

泾县的美是双面绣,一面是自然之美,一面是现代之美。近年来持续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巩固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成果,立足建设“公园式”生态之城,打造幸福休闲“慢生活”。随着生态立县战略的大力实施,碧水绿荫环绕、绿地游园点缀的生态泾县已经初步建成,为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奠定了基础。

大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泾县坚持生态为民、精准治污,以项目为抓手,持续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协调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获2016年 “国家级生态县”、2018年“首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2年“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截止2022年9月,泾县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95.6%,PM2.5浓度25微克每立方米。争取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转移支付资金逐年增加,2022年获得转移支付资金7515万元,已累计获得4.16亿元。泾县不断打造森林食品饮品、药材、保健养生等内容丰富的康养产品,通过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创新示范、加强宣传力度等,促进和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未来,泾县将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不断提升泾县森林康养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影响力,持续开展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打造出泾县特色品牌。

大力发展宜旅基础建设

泾县距周边省会城市均在3小时黄金交通圈内,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全域旅游整体规划,不断改善提升交通布局,积极探索美丽公路建设。205国道、322省道、合福高铁、芜黄高速公路形成了快速交通体系,芜宣机场也于2021年通航。截至2021年底, 全县公路总里程2183.324公里,等级公路占比100%,乡镇和有条件的建制村及景区公交覆盖率100%,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5A级。泾县被评为2018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19年编制了安徽省首个美丽公路建设规划,小岭路获全国首届“十大最美农村路”;2020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皖南交旅融合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2021年,溪桃路获评“全国最美乡村路”、安徽省首届“十大最美农村路”,S206鼓楼铺至丁家桥段被评为安徽省首届“十大最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现在, A级景区有城乡公交通达,旅游标识系统、游憩设施、健身场所和停车场建设稳步推进,新建改建旅游厕所不少于20座,全县农家乐突破500家,拥有旅游住宿总床位数3万余张。

此外侧重以增绿、添彩、提质为主线,持续推进公园绿化升级,先后建成望江园、弋江园、象山公园、赏溪公园等城市公园、游园达34个。《泾县城市立体绿化及林荫停车场推广实施方案》出台后,建成了幕溪河爬山虎岸堤、财富路高架爬山虎桥柱、江景郦城月季围墙、世家花园小区空中花园、青弋江总干渠“活水穿城”。通过创建,泾县县城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7 %、41 %和12.07平方米每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1.52 %。泾县现已将旅游景区、工业园区、美丽乡村、文化名村等串珠成线,建成了泾县客运枢纽站、泾县智慧旅游中心。泾县在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大旅游圈的怀抱之中,业已成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区。

大力推进文化振兴建设

泾县以“展宣纸长卷、绘美丽泾川”为总体目标,充分挖掘泾县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和宣纸文化等特色资源,构建“多景点支撑、多板块协同”的旅游格局。一是通过美丽公路助力全域旅游发展,“皖南川藏线”上板路及其环线公路设施的完善,成就了长三角区域著名的“网红路”,游览六道湾观景台的人次每周逾2万。沿线农家乐数量达到100余家,农家乐每周接待约1.5万人,收入约200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3家4A级景区和4家3A级景区发展。月亮湾漂流及水上乐园景区创造出单月接待游客12.1万人的纪录,水墨汀溪景区相应数据达4.26万人。二是通过美丽公路助力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小岭路所在地丁家桥镇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大镇,300多家宣纸书画纸企业年销售额高达上亿元。目前该镇电子商务及周边相关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为电商提供加工产品的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谋定而动,致远而动,夯实发展根基

未来已来,泾县将抓住用好一系列综合产业发展重大政策,科学合理产业布局,强化思路创新,统筹资源配置,全力推进康养产业做大做强、提质增效。

以创新为核心,锚定小新发展路径

泾县以“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价值”作为推进建设生态康养旅居目的地产业的发展思路。以“三乡工程”建设宜业美丽乡村,实现了“市民下乡带活农民、能人回乡激活农业、企业兴乡盘活农村”的良好效应,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了新路径。

市民下乡——市民领办、创办产业,激活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种植等产业快速发展,优质水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业已成为推进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全县已有新型经营主体926家,农业企业达200余家。

能人回乡——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推动采摘农业、旅游农业、养生农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已创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45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71家,其中安徽瀚林茶叶有限公司作为“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值6500多万元,带动1400余户农户就近就业。

企业兴乡——引进企业到农村发展产业,盘活农村资产和生态资源,投资达27.8亿元。“马头祥景区”、“美丽田坊”、查济农贸市场、昌桥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均实现了农村资产、资源和资金的有效盘活。

以文明为抓,推进县域生态链塑造

结合养身康养、养心康养、养神康养这一诉求,泾县紧扣“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目标,加快促进文化旅游融合,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在文旅项目上,建设了皖南川藏线综合服务中心苏红驿站、源•森林农业生态村、泾县出入口标志性景观、桃岭观景平台、六道弯平台地面铺装;完成了云岭镇毛田湾革命老区红色节点项目、云岭镇田园综合体项目民宿和民俗体验馆及五号兵站主体建设;先后成功举办查济油菜花马拉松、第七届安徽宣城“泾县兰香”茶叶博览会、中国•桃花潭第六届龙舟赛、第二届中国宣纸发源地文化旅游交流会,并在央视、新浪、腾讯等媒体刊播;举办首届“寻千万遍•初见泾县”泾县旅游推介大赛和“泾常来玩”抖音大赛。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现拥有省级旅游示范村1家,市级旅游示范村9家,已形成桃花潭镇桃花潭村、查济村、汀溪乡大南坑村、蔡村镇月亮湾村、榔桥镇黄田村等乡村旅游集聚区。农家餐馆、民宿总数突破500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云岭镇章渡村、蔡村镇宋村村、汀溪乡大南坑村)“八个一”工程已全部完成。目前完成农村改厕任务3749户;实施琴溪镇、蔡村镇、丁家桥镇、汀溪乡政府驻地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黄村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补助标准从年人均12元增加到30元,乡镇财政同步配套标准提高到年人均30元,并实施“211”督查暗访考核机制,每年实施暗访、督查、总查;重点实施了46个自然村环境整治;“五清一改”清理农村黑臭水体、农业生产废弃物、无功能建筑、乱搭乱建及乱堆乱放、废旧广告牌,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加大卫生防疫、健康生活等宣传教育,建立文明村规民约,提升村民清洁卫生意识。以上种种举措均为加快补齐基础短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养为理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泾县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牢牢把握“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契机,不断优化康养环境,完善、丰富康养元素,加快康养产业发展。康养泾县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处处是风景,时时可融入。

一是以规划编制为引领,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森林康养项目,丰富森林康养产品,打造森林康养品牌。

二是进一步挖掘泾县的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休闲、养生、旅游理念,突出产品独特性,促使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更具生命力。

三是加大森林康养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形成良好的森林康养旅游综合交通体系。

四是进一步完善森林康养旅游、休闲和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配套,提升森林康养旅游品质。

五是逐步建立多措并举的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合力,积极推动森林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泾县,新状态、新作为。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泾县将立足禀赋,大胆探索路径,差异化定位、精细化推进、全盘化比较,打造独一无二的康养标准,提升县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泾县品牌做成全国知名品牌,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绿色发展,在大平台的托举下,以旅游价值、人文价值在竞争中扬帆远航,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