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举行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就《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有关情况、关于全面启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统一申报和审批系统”及环评质量监管工作情况、近期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等进行通报。据介绍,2023年3月30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分为总则、预防和保护、管控和修复、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等6个章节,共70条,11052字,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健全权责清晰、高效协同的防治机制
一是明确政府职责,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二是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土壤污染防治监管体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和林业草原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三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础数据库,将相关信息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完善土壤环境信息共享、发布和通报机制。四是推进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跨部门协同,加强污染防治跨区域合作,构建完善的联防联控机制,同时明确污染协同治理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对土壤的二次污染。
(二)完善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规范标准
一是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地方标准规范。二是开展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和详查,完善监测网络,实行土壤污染防治分区管控。三是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明确重点监管单位义务。四是结合省情,突出对重金属排放、电子废弃物拆解、矿产资源开发等高污染行业企业的源头防控。五是强化农业投入品使用管控,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措施,建立废弃包装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网络,强化农业用水水质管理,明确养殖污染防治要求,构建农用地污染预防体系。六是加强未污染土壤、未利用地的保护和监管,防止土壤被污染和破坏。
(三)明确分类管控、科学修复的治理措施
一是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采取不同的风险管控措施。二是明确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的实施主体、程序及相关要求。三是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将需要实施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建设用地纳入名录,根据风险管控和修复情况适时更新并向社会公开。四是规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管控、修复和后期管理全流程治理要求。五是落实污染担责制度,明确污染责任人认定方式,规定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无责任主体污染地块进行修复。
(四)健全从严监督、齐抓共管的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财政投入,落实相关税收金融政策,设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破解资金瓶颈。二是强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狠抓考核问责,依法实行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预警、约谈、挂牌督办机制,推动地方政府负起该负的责任。四是运用信用监管和社会监督等方式,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五是严格法律责任,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未进行重复规定,对新增输油管、加油站、排污管等地下设施设备污染防治内容设置了法律责任,做到合法追究责任。
《条例》从制定到出台,凝聚广大土壤工作者的智慧,汇集了各级各部门的心血,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是近几年来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又一部高质量的地方性法规,对于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绿色发展的意义重大。
主要特点,可概括为讲好“三句话”: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上位法,讲好“普通话”。《条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上位法为基本遵循,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坚决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属地责任制度,坚持协同治理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有力推动上级部署要求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充分结合地方实际,讲好“四川话”。《条例》结合四川实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做出了细化完善和延伸补充。例如:针对川西北高寒草甸、草原以及高原冻土等重要生态系统监管的情况,《条例》强化了高寒高海拔地区土壤保护;针对四川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地区存在自然形成的土壤重金属超标现象,《条例》加强了重金属高背景值区域土壤风险防控和安全利用;针对四川页岩气勘探、开采等情况,《条例》明确勘探开发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及地表水、地下水。同时,《条例》明确对四川若尔盖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以及多样的高寒草甸、草原、河流、湖泊、湿地、雪山冰川、高原冻土等重要生态系统和未利用地加强保护,维护其生态功能。
三是始终聚焦民情民生,讲好“百姓话”。《条例》围绕群众关切关注的“米袋子”“菜篮子”等吃住日常,从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强化新增耕地的准入管理、突出耕地的安全利用等方面入手,要求定期开展耕地和农产品的协同监测,建立重要地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长期监测机制,以及对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进行指导,推广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等,确保吃得放心。从合理规划、关注用地自身土壤环境状况、把好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关、合理安排成片污染土地开发时序、加强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等方面入手,要求依法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明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管控、修复和后期管理的全流程治理要求,守护好群众的“好房子”“好花园”,确保“住得安心”。
文/顾志成 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