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齐河最亮的金字招牌、最大的发展潜力。63.4公里的黄河岸线、15%的森林覆盖率、25条骨干河流、近5万亩湖泊水系,造就了环境宜人、空气清新、水源优质的一方宝地。
近年来,山东省齐河县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服从和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聚焦碳达峰、碳中和“3060”愿景目标,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全县PM2.5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4%,改善率在山东省内陆各县市区排名第一,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4%,为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主要河流国控断面水质提升至IV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安全利用率达100%。2022年1—8月份,全县PM2.5为32 微克/立方米,在山东省内陆城市所辖各县(市、区)排名第一,成为全省、全市的典范。齐河县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宜居宜商宜游最具魅力城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等多项绿色荣誉称号。2022年5月21日,全省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现场会在齐河县召开,“生态齐河”经验向全省推广,齐河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2022年11月19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开幕式上,齐河县被生态环境部正式授牌命名第六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这是齐河县继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后,在生态环境领域斩获的又一项国家级生态绿色殊荣。
气势恢宏的美丽黄河
风景秀丽的齐河大清桥
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积极构建生态环保大格局
全面理顺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体制机制,抢抓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试点机遇,实体化运行生态委办公室,加挂生态环境督查办牌子,由“两办”督查室主任兼任副主任,一次性配备20名专职人员,对重点环保问题随督随办、立行立改。坚持系统化思维推进综合治理,县级设立4个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办公室,在德州市率先由县公安局食药环大队长兼任县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乡镇成立环保应急执法中队,村级发挥5000余名网格员队伍作用,有效杜绝责任“真空”问题。用好综合考核指挥棒,提升生态环保工作考核权重,探索建立起务实高效的环保治理体系。典型做法被德州市委办在全市转发推广,并在全市生态委全体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污染防治格局顺利实现由“单打独斗”向“握指成拳”的转变。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宋继宝到齐河县视察生态环保工作,县委书记孙修炜陪同
齐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光春到企业指导生态环保工作
齐河县委常委、副县长葛富义督导检查区域协同治理工作
齐河县委常委、副县长葛富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晓勇督导检查扬尘治理工作
靶向攻坚,精准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蓝天保卫战。齐河县聘请上海大学专家团队,利用两年时间开展大气污染源溯源分析,建立各类污染源清单,完善污染源管理台账。累计投资30余亿元,开展重点治理示范项目300多个,实施重点环保工程110个。在全市率先建成数字化监控平台,实现对全县68个大气和水污染源点位、311处企业和在建工地实时监控、实时预警。建立德州市首个秸秆禁烧高空瞭望系统,全覆盖、全天候、全时段、零死角监控秸秆焚烧,从源头上缓解了监管区域大、人力监管难的问题。对渣土车、商砼车全部安装GPS定位系统,全程监控、密闭运输;全县59家加油站落实夜间加油优惠政策。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喷码4300余辆,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查抽测1000余辆,对抽测不达标车辆督促限期整改到位。严格管控引领重点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料场无组织排放管控,金能科技完成有组织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金能科技、江河纸业等重点企业实施料场全封闭工程,密封面积达21.8万平方米,成为德州市精细化管控的示范亮点。强化“四尘共治”,精准管控工地扬尘治理。突出抓好建筑工地、管线工程施工、裸露地面、料场堆场扬尘污染,严格落实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要求,将严管区域由主城区扩展至县经济开发区、生态城,渣土车、商砼车全部安装GPS定位系统并全程监控,部门与乡镇(街道)联合监管,明确责任、细化到人,确保管控到位。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齐河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敬和到企业帮扶指导
碧水保卫战。齐河县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决落实“四水四定”,新建改造城乡污水处理厂58处,日处理规模达到9万吨,年中水回用1800万立方米,年可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883吨。完成13条道路、188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现雨污合流、黑臭水体“两个清零”。在全省率先整县制推开“改厕+污水一体化”模式厕所改造,完成改厕5.17万户。通过综合治理,国控断面水质提升至Ⅳ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齐河黄河水乡湿地公园鸟集鳞萃
净土保卫战。建成生活垃圾日处理一期规模500吨的光大能源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新建年处理能力150万吨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场站,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整县制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成齐河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厂,年处理有机废弃物16万吨,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单位监管,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完成129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中,齐河排名首位;全市排名前十的乡镇、行政村,齐河县各有7个入围。
分类施策,严防严控,坚决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齐河县积极开展危险废物、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等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严防严控,排查企业环境安全风险隐患,落实安全防控措施;及时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减排项目清单,全面排查30家核技术利用单位53枚放射源和68台射线装置风险隐患;完成73家危废产生单位的管理计划及应急预案的备案工作;严格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指导企业线上办理危废申报、管理计划备案、转移申请等各项业务,建立医疗单位全过程监管体系;制定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面加强涉环境风险企业监管,确保全县生态环境安全。
减污降碳,绿色引领,着力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齐河县纵深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做好增“绿”、降“碳”、优“能”的文章,在融入高质量发展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循环和高质量发展。莱钢永锋通过钢铁产能置换和压减政策,开发“余热、余能、余物”循环综合利用技术,建设3D打印公交项目,利用公司固废的余物打印出各种琳琅满目、时尚美观的观赏雕塑,实现废物的循环综合利用;先后关停2座530立方米高炉,停运2座60吨转炉,年度能耗节约1.5万吨标煤,获评花园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金能科技打通原料与能源双循环,提前退出年产80万吨焦化产能,实现资源“吃干榨净”,年减排二氧化硫48.7吨/年,氮氧化物157.3吨/年,颗粒物16.6吨/年,实现资源的绿色低碳循环利用。齐河整县制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建成后年可发电10亿千瓦时,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9.7万吨、替代煤炭消费指标40.6万吨,为全县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示范。
扩容增绿,和谐共生,稳步厚植生态环境底色
齐河县聚焦“岸更绿”,积极参与沿黄百里绿色长廊建设,高标准打造黄河生态廊道,全县年均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城东万亩林海年可涵养水源39万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31.6万吨、产生氧气23万吨、吸尘7600吨,让县域“绿肺”更加丰盈。聚焦“河更畅”,以“有河要有水,有水要有鱼,有鱼要有草,下河能游泳”为目标,全面启动“美丽齐河”建设,用3年时间,对全长375公里的22条河流进行综合提升,河清、岸绿、水畅、景美,着力打造全国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让县域“水韵”更加悠长。聚焦“景更美”,突出打造赵牛河、倪伦河等人工湿地4处,重点建设1.5万亩齐河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有地被植物173万平方米、水生植物57万平方米,城市“气质”更加灵动。齐河优良的生态环境引来东方白鹳、白枕鹤等野生鸟类常年栖息,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曲径通幽,芳草萋萋,绿竹猗猗,飞鸟成群,鱼翔浅底,展现了“碧波映古韵,青芦引鹤归”的人间美景。2022年初,在山东省县级层面率先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生物物种家底,为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初步调查具有北方黄河流域乡土特征的水杉、银杏、榆树、槐树等乔灌木及其他植被200多种,天鹅、白鹭、野鸭等野生鸟类和鱼类1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3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齐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统筹谋划,聚力攻坚,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早晚”精神磨砺初心,以“扎实、落实、务实、实效”的“四实”精神务实担当,以“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有先进就学、有经验就借、有问题就改、有短板就补”的“六有”要求谋求作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营造更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生态美丽新齐河而不懈奋斗。
(文/刘学芹 段永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