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乐陵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生态新乐陵”建设,高位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努力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交出生态高分答卷。2021年,乐陵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均位于德州市第1名,获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今年获评国家级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生态环境部官方公众号推介乐陵市“两山”实践经验做法,入选山东省政府2021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县”。
创新治理机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精准施策,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聘请由2名教授、3名副研究员、1名博士后和10名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上海大学专家团队常驻乐陵,运用科技手段和多源数据信息,进行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污染源调研、精细化环境质量预测等专业协防,形成“点对点”专项治理方案,分项推进整改落实。对全市所有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情况按月评比、量化排名,对连续三次排名后三位的列入建筑市场黑名单;实施“搬迁一户、拆除一户,清运一户、绿化一片”的拆迁模式,有效解决扬尘治理难题。投资2035万元,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建设秸秆禁烧高空瞭望平台,推进秸秆禁烧智慧监管,在全市设置94个监控点位,每个点位监控直径2公里,实现24小时全覆盖、无死角监测。2022年1—4月份,乐陵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2.5%,位列德州市第1名。其中,3月份乐陵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位列山东省前10位、德州市第1位。
二是因地制宜,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实施河湖连通、活水循环、正本治水“三水共治”水生态环境治理,坚决落实“四水四定”,积极争取国开行试点支持贷款30.3亿元,稳步实施马颊河流域乐陵段支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治理、水系连通及清水润林等10个重点项目、13个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由国企城投公司运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用专项债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难题。目前,已完成446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今年计划治理126个村,新建污水处理站1处;对104个小区和33条道路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8.4%。2022年第一季度,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三条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均值优良,均达到上级考核标准要求;国控断面德惠新河王杠子闸水质持续保持在III类水标准,水环境质量正贡献25.29%,水污染防治综合考核位列德州市第1名。
三是创新模式,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与山东大学联合,探索开展乡镇整建制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试点,有效解决农村厕水、黑水、秸秆、畜禽粪便等污染问题。寨头堡乡、孔镇镇两个试点乡镇预计年减排温室气体32813.7吨CO2当量,将入市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创农村有机废弃物碳排放量上市交易。同时,引导群众以秸秆、粪污等有机废弃物入股合作社,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双赢目标。
碧水蓝天下的元宝湖公园
元宝湖公园鸟瞰
梁锥新村
厚植生态底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乐陵市累计投入20.8亿元改善生态环境,积极为建设富美和谐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生态力量。
一是建设生态强市惠民。实施全域织绿,持续提高城市“含绿量”,累计建设各类公园、游园、湿地26个,森林覆盖率达18.6%,城市绿地率达35.3%,全面释放绿色福利。建成碧霞湖风景区、枣乡人家等40多个生态旅游景点,先后获评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位居山东省前列,厕所改造6.5万户,清洁取暖改造8.6万户,创建“美丽庭院”2.6万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利民。深入推进“四减四增”,集中打造高端体育、健康食品、医药化工等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再生资源利用等主导产业,降低环境承载压力。实行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同发展,全域推进EOD试点项目,按照“产业化、集群化、关联化、园区化”发展思路,推动产业集聚。近年来,齐鲁制药、清华凯瑞英、有研新材料、安井食品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先后引入固废处置、垃圾发电、秸秆发电、废盐资源化等项目,集中打造静脉产业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既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壮大生态农业富民。利用千年枣林生态资源优势,与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通过枣林下散养笨鸡,提供高品质肉源,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央视新闻联播对“德州扒鸡—乐陵枣林立体养殖”品牌耦合与生态循环经济新模式进行推广报道。创新盐碱荒地的“上虫下渔”立体生态渔业利用新模式,建设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池塘面积1600亩,台田1000亩,东亚飞蝗养殖棚1200个,该模式被选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华东氯化物型盐碱水工程化养殖模式构建与示范应用”课题示范推广点。
碧霞湖新景
千年枣林游览区
凝聚管理合力,构筑生态建设坚强保障
一是创新考评奖惩机制。将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纳入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关键票”,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制度,树立良好的“绿色”政绩观。投资500万元,在各县市区率先建立空气质量资金奖惩机制,生态委办公室按月对各乡镇空气质量实施考核,当月兑现资金奖惩。
二是优化综合治理机制。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委员会等专门治理机构,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试点工作,整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专委和综合执法下沉力量,建立了20处镇村生态环境执法办公室。生态委办公室牵头各部门执法力量200余人,全面下沉一线联合执法,实现生态环境综合立体执法全覆盖,横向协同力和纵向执行力明显增强。
三是健全无缝监管机制。坚持“行刑无缝衔接”,对环保违法零容忍。投资600万元为370家重点企业安装视频监控和电量监控设施,整合全市企业视频监控、电量监控、高空瞭望、排污口在线监测数据,建设“四合一”网格化智慧监管平台,对企业和相关责任主体实现全过程信息采集和全方位监管。
四是完善宣传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级“两山”基地、省级环保科普基地(阜欣小学)、德州市环境教育基地(光大环保)引领作用,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开展“生态夏令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公益活动。同时,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相关知识培训,大力推进对广大村民的环境教育,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下乡”活动,使生态环保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