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行业45个类别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31个行业51个类别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豁免管理……

今年来,吉安市生态环境局紧扣“一号改革工程”要求,聚焦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三服务”目标定位,简化环评程序,优化执法服务,落实惠企措施,用“硬措施”打造“软环境”,助推吉安市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聚焦高质量,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同时,聚焦聚力“双碳”目标,广泛凝聚绿色发展共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引导企业治污水平上档升级,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服务“1+4”主导产业,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做到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评估与审查同步,助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优化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确认,对已有排放总量指标、不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技改或扩建项目,取消污染物排放总量确认手续;其他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根据环评审批权限核算确认,实行一次受理、压缩时限、及时办理,让企业“只跑一次”。

聚焦高效率,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简化环评审批程序,对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7个行业45个类别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对纳入排污许可登记管理类、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农产品基地项目等31个行业51个类别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豁免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推动环评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实现“一网通办”、“一次不跑”。统筹使用园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一个园区、一套数据、一体共享,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探索环评承诺备案制,对环评审批改革负面清单外且符合区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和环境准入标准、按照名录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按要求作出书面承诺,做到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对同园区同类型的小微企业项目,实行打捆开展环评编制和审批工作。

聚焦高效能,建立宽严相济执法体系。制定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细则,对正面清单内的企业减少监管频次,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差异化、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探索利用无人机、走航车及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和巡查,对企业正常生产做到“无事不扰”。建立企业免罚清单制度,对主动报告、妥善处置、未造成污染后果的,依法减轻或免除处罚。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审慎采取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措施,引导企业自觉守法。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及时通过网站、公示栏、服务窗口等平台,主动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相关信息,进一步推进“阳光执法”。

聚焦高效力,助力企业规范发展。常态化实施企业接待日制度,关注企业发展需求,“面对面”解决企业反映问题,全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二小”。开展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平台试点,由有资质的单位集中收集处置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降低产废企业处置成本,提升危险废物收集转运效率。加强环评溯源和责任追究,落实环评工程师现场接受查验质询制度和年度考核制度,实行环评文件编制行为和编制质量抽查制度,推动环评机构入驻网上中介超市,公开收费标准,有效破解环评中介服务市场价格信息不对称、收费虚高等问题,引导环评中介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文 | 刘茂林 谢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