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绿意盎然,一派生机。沿路前行,柳树伸展着枝条;木栈桥两侧,芦苇随风摇曳;水面宽阔,白鹭起舞,野鸭嬉戏;蓝天白云间,鸣叫声此起彼伏。

位于枣庄市高新区的杨峪风景区,森林覆盖率95%,空气清新、山峦叠翠、杏花点缀……因自然环境优美,景区内松鼠、白鹤、野鸭等飞禽野生动物时常可见。风光旖旎中,众多市民游客赏花观景,拍照留念。

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一幕幕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景象,是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山东建设扎实推进的最好见证。

推进美丽山东建设 锚定目标持续发力

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是闻名遐迩的“文化圣地”、动能澎湃的“发展高地”、岱青海蓝的“生态福地”。

如今的齐鲁大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亮丽底色,这都得益于山东省围绕“美丽山东建设”这一目标,明确任务,凝聚共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2022年6月,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1年-2035年)》,明确提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以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统筹实施秀美空间、绿色经济、和谐生态、优美环境、健康安全、美丽城乡、生态文化、现代制度“八美共建”,多措并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

2024年4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把美丽山东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努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丽山东新篇章。

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副省长周立伟表示,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部署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美丽山东建设的指导思想,分阶段提出了美丽山东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7年,美丽山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全面建成。

为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山东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美丽山东建设推进机制,建立美丽山东建设评价体系,实施美丽山东建设进程评估。各市结合实际,明确工作重点,细化目标任务,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省有关部门、单位细化实化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政策措施,制定分领域行动方案。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 建立分区管控体系

围绕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山东省全面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提升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美丽山东建设厚植生态根基。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1个,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通过开展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即:城市建成区整县(市、区)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黑臭水体清零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养护管理,不断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

山东省通过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对规划编制、政府决策、环评审批等都形成了重要支撑。

建制度。山东省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列为重要改革举措,省级定规则、画底图、抓统筹,市级抓落实、强特色、重落地,制定了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动态更新机制、跟踪评估机制和监督落实机制,山东在全国第二批19个省份中率先完成市级成果发布。

细分类。在全域科学划定约3.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实现了重要生态区域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在大气、水、土壤、海洋等各要素分区管控的基础上,将陆域划分为475个优先保护单元、1057个重点管控单元和822个一般管控单元,将海域划分为139个优先保护单元、130个重点管控单元和127个一般管控单元,从而实现了全域的分类管控。

抓落地。在陆域建立了“1个省级+3个区域+16个市级+2354个管控单元”的四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实施一单元一策,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要求四个维度确定差异化的准入清单,力求易操作、好落实。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更新完善分区管控成果,强化成果应用和评估,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效能,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工业节能减排

山东省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在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山东省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若干措施、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能源、工业等17个分领域工作方案、保障方案,省级层面“1+1+N”政策体系不断落地生效。制定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建立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889个;推动发放煤炭清洁利用和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762亿元,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344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189亿元,信贷总量、受惠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推动“双碳”战略与节能工作深度融合,狠抓“两高”行业能效提升。

山东省加快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十四五”以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转移整合炼钢产能2356万吨、焦化1801万吨、地炼2696万吨、轮胎2380万条,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钢铁企业全部关停。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2023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5万个,技改投资增长9.4%、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全力壮大“十强”产业,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8万亿元,带动上下游配套及关联企业超过2万家。

为推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山东省加快建设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成投运渤中B2等海上风电项目、首批200万千瓦国家大型风光基地项目,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正式投入商运,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9395.8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579亿千瓦时,装机量和发电量较2020年实现“两个基本翻番”。截至3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9728.1万千瓦,占总装机量45.1%。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梯次开发、连续发展抽水蓄能项目,持续推进电化学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应用示范,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98.3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十四五”以来,山东省大力推动工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9.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51%,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突破47%。


供稿:山东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