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黄陵矿业双龙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紧跟高质量发展步伐,在全力推进智能化的征程中,以智能、高效、绿色为目标,秣马厉兵,奋力前行,充分依托科技优势打造百万级智能化标杆矿井,逐步实现了掘进、采煤、机电运输、仓储、安全管理等方面智能化,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一年多的联合研发、调试和安装,目前,陕煤首套极薄煤层智能化高效综采项目已经在矿井落地生根,破解了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难题,为矿井的高效开采奠定了扎实基础。”该矿综采队队长马晓峰激动地说。
从去年开始,该矿的资源储备进入到极薄煤层时代,可面对煤层厚度最低达0.75米左右、地质构造复杂,在无成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该矿迎难而上,联合重装集团等多家科研单位深入井下一线实地勘察,结合三维地质建模等技术,明确高功率、智能化的研发思路,充分应用可视化、远程启动、漏缆技术成功研发出陕煤首套极薄煤层智能化高效综采系统并试运转成功。目前,该套装备按照研发目的高效运行,已在现场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工作面液压支架跟机自动化和采煤机记忆割煤以及工作面无死角视频监控等功能,达到现场采煤不见人的“智慧目标”。
“在科技力量的助推下,咱们地面大部分机房目前都达到无人值守的目标,而且运行平稳、效率较高。”在该矿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员张建忠通过可视化信息传送,能够清楚地看到无人值守机房情况。
在打造智能化标杆矿井的建设过程中,该矿多点发力、同步推进,充分依托无线网络技术,对矿区整个生产系统的信息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以万兆以太网为基础的网络系统,打破了信息之间的孤岛模式,先后铺设光缆50000余米,建成井下基站94个,实现了移动网络全覆盖,达到地面所有机房实时可视化信号传送、远程操控、自动运行、数据上传、故障预警以及安全监控等,极大提高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顺利实现了地面机房无人化值守目标,跑出了智能化标杆矿井建设的“科技速度”。
“安全监测能用上机器人,警示教育能现场模拟,隐患排查治理能够用网络管理,早些年,这些我想都不敢想。”该矿副总工程师郑存玺正在利用计算机终端查看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在该矿井下各系统,巡检机器人正按照路线进行自动巡检,一旦发现现场的设备运行、人员作业、瓦斯抽放等出现安全隐患便会立即报警,地面值守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收到报警信号就迅速出动,紧急处理,迅速消除隐患,保障安全生产。在NOSA安健环风险体验馆内,戴上VR眼镜,坐到特制的设备之上,井下冒顶、火灾等严重事故的现场情况给每一位职工留下深刻印象,让大家清楚认识到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醒员工安全意识须臾不可松懈,达到一次警示教育,终生难忘的效果。隐患治理闭环管理系统则是充分应用网络科技研发而成,每天各单位都会按照要求将所排查出的隐患进行上传分类,治理验收完毕后统一归为电子档,使隐患治理插上了“科技之翼”,极大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效果,充分体现出科技力量为安全实现智能化带来的巨大变化,为矿井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你看,咱们大棚的蔬菜这么新鲜。可谁能够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布满荒草乱石的矸石山。”在该矿由矸石山治理后的生态农业苑的蔬菜大棚内,工作人员正在为长势喜人的西红柿进行搭架。
一直以来,该矿坚持高质量发展,以绿色先行为根本,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对占地十三亩的矸石山动了一次“大手术”,对填埋了二十多年的煤矸石重新开挖粉碎后按照一定比例和土层进行逐层填埋,让矸石山内部压力大、容易塌陷等问题得到彻底“治愈”,并结合山坡坡度和地貌,将园区规划为山楂园、油葵园、樱桃园等多个区域性园区,在顶部修建了蔬菜大棚两座,所产西红柿、辣椒、黄瓜等各类新鲜蔬菜不仅满足了矿区职工餐厅的日常供应,让广大职工吃上了绿色、健康的时令蔬菜,而且每年还能够产生价值约40余万元,切切实实在矸石山上结出“效益果”,顺利通过了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省级绿色矿山评审。
在一号矸石山治理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该矿向占地面积达65亩、矸石堆积量更大的二号矸石山发起了“挑战”。面对堆积厚度深、坡度大等难题,该矿采用逐层梯田式方式,将这座位于山坳中的矸石山分成四级进行逐层填埋,并在每级修筑边坡和排水沟,硬化了盘山路500余米,修筑储量约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一座,用于日常绿植灌溉,让为矸石山带来安全隐患的地下水成为后期维护绿化的“好帮手”。先后种植松柏等常绿景观树种5000余棵,让昔日的矸石山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筑巢繁衍的“新家园”。同时,以打造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在地势较为平缓的一层台修建了热带绿植观光园、生态种植园等,将其打造成为一座集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矿区“后花园”。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把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到智能化矿井建设中去,以智能、高效、绿色为目标,朝着打造百万吨级智能化标杆矿井的目标阔步前行。”该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强说。
文/图:黄陵矿业双龙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穆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