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下,绿色制造是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任务,已成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趋势和新潮流。近日,工信部公示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绿色工厂1491家、绿色工业园区10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5家。其中,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沃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长通电气有限公司、大自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石博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等7家贵阳高新区企业进入绿色工厂公示名单。作为贵州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一直以来,贵阳高新区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文明,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以“绿”破题,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工业领域绿色制造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工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同时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云计算、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等一批绿色数字产业发展,凝聚“绿色崛起”的科技力量,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促进园区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强化统筹协调,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先后出台高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划分规定等多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为申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贵阳高新区编制《贵阳国家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贵阳国家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技术报告》,把绿色招商作为环境保护和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和具体抓手,结合自身实际,紧盯大数据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潜力产业开展产业招商。
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产业。以工业领域绿色制造为工作重点,围绕“千企引进”工程,以“两主一特”产业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提升,实施传统产业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自动控制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工艺、质量、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转变。
积极推进环境治理与生态系统修复。高新区相继排掉10万立方米污水,改造底泥、补种水草、投放底栖动植物、利用挺水植物进行景观打造,形成白鹭栖息地……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白鹭湖水质日渐改善,营造“白鹭回来、创客常来、孩童乐来、市民悠来”的环境氛围。统筹推进麦架河流域(高新段)治理,通过整合河长制、沟长制等有关工作机制,完成麦架河干支流清淤4.3公里,水质也由原来的劣Ⅴ类改善提升到Ⅳ类水体标准。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将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以高端化、绿色化和集约化为主要方向,不断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文: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 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