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建设“天下莽山”为总目标的背景下,宜章县持续推进周边92个重点村“四小园”建设和美丽屋场、美丽庭院建设,打造旅游小镇,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
近年来,宜章县一手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手抓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按照规划美、产业美、环境美、风尚美、治理美、生活美“六美”要求,在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同时,开展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截至2022年底,宜章县共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2个,美丽屋场创建10个。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宜章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项目资源,实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等“九治”行动。不断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以环境治理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实现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推进美丽宜章建设。
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旅游小镇开展“垃圾不落地”清洁行动。推广垃圾收集“一户一桶”和袋装化,减少乱扔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旅游小镇城乡居民环境卫生意识。
旅游小镇加强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分类、处理和利用,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景区的绿化、景观水体的充水等方面,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旅游小镇加强公共空间整治。重点整治集镇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现象,拆除废旧棚房,落实农村建房“一户一宅”和“建新拆旧”政策,推动农村闲置房屋处置利用。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推动建设县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村建筑,建造10万户以上具有宜章风貌特色的农民住房。
旅游小镇加强绿化建设。引导各地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在村庄周边、庭院近旁、村内道路河渠两侧栽植树木。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70%以上村庄达到绿色村庄标准。
旅游小镇推动公共服务建设。宜章县在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修路建桥的同时,也建成了246个乡镇三站合一站点,推动村级电商服务站、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合作共建,打造“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与电商发展的深度融合。
文化传承持续深入
宜章县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结合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新传媒等,整合部门资源优势,多渠道开展宣传,激发农村村民爱村、护村、以村为荣的内生动力。
积极推动莽山非遗演艺、非遗体验及系列非遗主题产品研发。今年春节在莽山周边一六镇举行“宜章夜故事”巡游活动,参演人员达600余人,形成了万人挤街的壮观场面。宜章县莽山艺术团常驻莽山景区,今年举办瑶族风情晚会12场,新创作的歌曲《莽山我的家》《瑶家搬新屋》和舞蹈《呤啰勒》《莽山红》深受游客欢迎。以歌颂莽山为主题的本地民歌《走进莽山》等艺术作品在民间大受欢迎,由宜章群众组成的歌舞艺术团还将《走进莽山》等节目带上了2023年“欢乐潇湘”全省群众文艺优秀节目展演的舞台。这些结合本地特色的艺术作品,潜移默化提振了宜章农村老百姓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形成了全面参与的“爱宜章”舆论氛围,推进宜章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
人民群众既是乡村的主人,又是环境整治的主体,还是美丽乡村的受益者。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必须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意愿,满足群众合理利益诉求,集中群众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形成人人参与、人民满意的局面。
乘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东风,沿着乡村振兴的路径,宜章县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村庄绿化得到了极大提升,实现了好环境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小镇建设反哺乡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的逻辑闭环。
(文图/ 李林锋 李桂军 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