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郴州市生态环境局宜章分局真抓实干、综合施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至2023年11月底,宜章县实现重点区域和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基本消除乡镇建成区黑臭水体;分散式农村小型人工湿地运行良好;全县85%的农户用上卫生厕所,农村厕所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

规划先行 加大投入

宜章县编制实施《宜章县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年)》,优先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村庄规划布局,按实施计划和步骤安排统筹推进。

出台并实施《宜章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由县财政每年按2000元/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环境效益的长期发挥。

在宜章县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统筹安排乡村振兴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今年12个治理任务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2023年利用宜章县“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调查及整改项目”中央资金500万元建设6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申报“关于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宜章县章水河、渔溪河流域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拟申请3600万元中央资金,集中在4个乡镇建设32座集中式生活污处理设施。

因地制宜 顺应民意

宜章县在制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规划过程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 “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地村组生活污水排放、地形地势等因素,认真听取村民意愿和意见,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模式,不一哄而上、生搬硬套。

考虑到宜章县各村落布局、地势走向与可用地情况,将分区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地点确定在各村落附近的低洼地。

考虑到宜章县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的特点,项目工艺采用集中自然处理技术——化粪池+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并根据项目实际,选择建设小型人工湿地系统,降解污水中有机物。

考虑到宜章县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不高,因此选用“简易标准化粪池”作为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简易标准化粪池”处理效果较为稳定,日常运行管理不产生费用,水肥及污泥资源可以农用,分散农户的处理系统出水大多用于农灌或进入鱼塘,宜章当地农村居民对于这种“资源化”优先、 “无害化”兜底的模式普遍反应良好。

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农村新建住房、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农民安居工程同步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开展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改造,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集贸市场、乡镇政府机关、村级活动中心、村部等公共场所分批次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公厕,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村庄,根据需要配建无害化公厕。

同时,不断完善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并通过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卫生厕所,有效管理和使用无害化类肥,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鼓励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和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化发展。

科学指导 长效管护

为全面完成笆篱镇桥头村、天塘镇东源山村、杨梅山镇田舍村等1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郴州市生态环境局宜章分局专门聘请了一名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全过程技术指导,今年1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已全部完工并通过郴州市生态环境局验收销号。

建立管理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基层农村环境保护合作组织,建立基层农村环境保护村民代表大会。

建立运行机制。集中式污水治理设施由专业公司运行维护,分散式环境保护设施由农户投工投劳进行运行与维护。

建立不定期督察通报机制。由镇主要负责人牵头对各工作小组、各村进行不定期检查,弘扬先进、督促后进。

建立问责制和年度考核机制。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年度专项绩效考核机制,年底由领导小组进行评分,纳入年度评先评优,实行奖优罚劣,确保责任到人。

建立促进全民参与的宣教引导机制。不定期开展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知识讲座、放专题片、抢答赛、洁净家园等生态环保行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因地制宜、精耕细作。郴州市生态环境局宜章分局将继续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探索更加适合本地实际的治理模式和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宜章生活污水“美颜”模式。


(文图 / 李林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