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四次座谈会,由“推动”至“深入推动”,再由“全面推动”到“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蕴含着总书记对长江的牵挂与思考,持续为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四川省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中国古代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以及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地理位置同重庆、贵州、云南3省(市)属上游地区,面积约113.74万平方千米,占长江经济带的55.4%,共同扛起上游责任。

自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近8年来,四川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扛起长江经济带生态责任,四川以实际行动回答。

一、全力以赴,“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逐步实现动态清零,禁捕秩序总体稳定

长江“十年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是实施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长江禁捕退捕涉及四川4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和长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等流域。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在“十年禁渔”初期,四川共回收处置10257艘渔船,实现16480名渔民退捕上岸,开展长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渔民职业培训2164人次,职业介绍9302人次,转产就业12005人,14284退捕渔民参加社会保障,占总人数的86.67%。截止2023年,四川全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实现转产就业11971名,符合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16295名退捕渔民全部实现参保。同时,全省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开展“三无”船舶专项整治,累计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7262艘、规范处置5930艘,实现动态清零。

(二)坚持强化禁渔工作,资源恢复趋势向好。

2021年,四川将长江“十年禁渔”纳入农业农村工作5项重点工作之一,着力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2022年,四川各地长江禁捕退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切实筑牢不发生局部规模性非法捕捞底线,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严格开展涉渔工程水生生物环境影响评价,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和水生生物关键栖息地设置监测站位。截止2023年,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203种、占历史曾分布鱼类总数的84%,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重口裂腹鱼等保护鱼类出现频率大幅提升,全省“一江五河”鱼类资源稳步增加。

二、精准实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控制总磷污染,巩固治理成效。

近年来,四川省不断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5%,全省343个国考、省考断面总磷浓度全面达到III类及以上,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取得的成效还不稳固。总磷成为长江首要污染物,总磷污染问题成为制约长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突出短板。对此,四川省强化“三抓、三强、三聚集”,实现水质、颜值和产业价值全面提升。

作为磷资源优质大省,四川省在严格落实黄磷行业生产废水零排放基础上,自加压力率先开展磷肥行业废水全回用,科学实施化工园区水平衡核算,完善防渗堵漏、雨污分流、分质回用等措施,推动废水处理排放达到更高标准。2022年,全省14家黄磷、62家磷肥企业全部实现废水收集回用不外排,年减少废水排放量超过400万吨。以四川宏达股份磷化工基地为例,公司坚持工业废水循环化利用,实施“三回用、两分流、一平衡、零排放”。其中,硫酸、磷酸、磷铵等装置每天产生废水6693立方米,通过污水主管网、污水收集池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全部回用。

同时,四川省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全面提升总磷污染治理水平,推进长江水生态环境提质升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四川省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该方案印发之后,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分区管理,精准管控”为基本原则,从企业源、生活源、农业源三大涉磷污染源头抓起,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方位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二)加强水域保护,攻坚小流域。

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保护涵养水源、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作用。玉带河是沱江一级支流,全长约5.2公里,沿河两岸居住人口约10万人。2015年以前,由于该河道沿线的雨污分流设施不健全,加之上游无清洁水源,水体流动性差,造成河道水质急剧恶化,逐渐形成黑臭水体。2016年,泸州市区两级把整治玉带河黑臭水体作为重大环保工程,进行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经过不断努力,2017年玉带河退出城市黑臭水体行列,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在此之后,泸州持续着力做好小流域环保整治,为提升长江水质,印发实施泸州行动方案,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长江、赤水河、沱江等优良水体保护和濑溪河、古蔺河、大陆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长江南岸一级支流清溪河河水入江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Ⅲ类以上标准。曾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中被予以通报的老鹰坵,经过市政排口整治和生态修复,污水溢流长江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如今的老鹰坵生态湿地公园,也已经从昔日的污点变成亮点,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景观观赏的好去处。

水环境显著改善,是四川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缩影,也是坚持推进小流域治理、强化重点小流域治理攻坚的缩影。兴文县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南部,县域内水系密布,有大小河流37条,均属长江(金沙江)水系,其中长江一级支流1条即长宁河、二级支流7条、三级及以下支流29条。2017年以来,宜宾市兴文县创新推进小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6年努力,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兴文县境内水质稳中趋好,连续3年保持国、省、市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流域沿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不断彰显。

(三)治污植绿,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打好碧水保卫战,治污是关键。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积极强力实施一系列举措,打响天池湖水环境保卫战。据统计,近年来华蓥市相继关闭湖泊周边30多家大小纸厂、洗选煤厂、煤窑及石灰窑等污染企业;关闭2家农家乐;关停搬迁200多家养殖场(户);建成日处理能力达1500吨的天池镇污水处理厂,并配套建设天池场镇及天池湖沿线污水管网,有效解决了天池场镇及天池湖周边3000余名群众生产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突出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进一步为长江上游筑牢生态屏障。

治污是关键,植绿是保障。为了有效保护天池湖重要湿地资源,华蓥市自然资源部门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扎实推进天池湖湿地修复。2017年以来,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立体式、系统性、全方位部署了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3676工程”。并且实施天池湖消落带滩涂绿化500余亩,栽植芦苇、花叶芦竹、美人蕉、旱伞草、水杉、紫薇等30万株(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

(四)从“黑”到“绿”,昔日矿山变青山。

攀枝花位于我国著名的攀西成矿带,矿产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攀枝花市主城区,距离金沙江2公里范围内,马家田尾矿库镶嵌在崇山峻岭间。马家田尾矿库始于三线建设,主要用于堆存攀钢集团选矿、选钛后的尾砂。经过50年的堆存,马家田尾矿库在闭库前已堆积29级子坝,总坝高186.5米,堆存尾矿约1.23亿立方米。从原来的小滩涂变成一个大“黑湖”。 

2016年5月,由于下游较近距离处有居民区和工业设施,马家田尾矿库被国家列为“头顶库”,要求进行治理或闭库销号。

2020年,闭库工作启动。随着尾矿库一系列问题得到实际解决,马家田尾矿库在2022年6月完成了闭库,这也是全国首座完成闭库的“大型尾矿库”。随后,马家田尾矿库内马不停蹄地开始进行覆土、开展生态修复。2022年8月,在雨水的滋润下,尾矿库边缘开始生长出小草、野花,这标志着覆土后的马家田尾矿库初具植物生长的环境,具备了“重生”的条件,昔日的“黑山”“绿”起来了。

昔日“黑湖”                   今日公园

不仅如此,数据显示近年来,攀枝花严控环境准入,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审批597个;实现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完成390张排污许可证和1104家排污许可登记单位核查工作;完成全市465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完成50座尾矿库等级划分和33座尾矿库渗滤液设施建设,排查整治尾矿库环境问题255个;改造排土达2000万立方米的排土场,将矿场变为农场,打造现代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助推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五)协同减污降碳,建设美丽四川。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四川始终积极落实工作部署,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突出位置来抓,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全面实施减污降碳。

近年来,宜宾深入开展清洁降尘、秸秆禁烧、挥发性有机物整治等“十大专项行动”。投资6.82亿元,完成中电福溪电厂、丝丽雅集团和6家干法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空气质量监测微站112个、区域传输自动站2个,推进走航监测、激光雷达等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积极开展“电动宜宾”行动,投入6.8亿元,更换环卫车274辆,投放新能源公交车807台,建成充电接口2000余个,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上升至31.5%。2020年,中心城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9.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提高至306天,综合指数下降到4.04。

同时,四川省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要求,以美丽四川建设为引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迈出坚实步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发挥好降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协同促进低碳发展,推动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四川省根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制定《四川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实现重大规划政策加快融合、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协同控制场景更加丰富、协同治理机制加快构建、专业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摆在生态文明和美丽四川建设的重要位置。

三、强化担当,全方位助力公园建设

(一)高质量推进绿化工作,持续“绿盾”行动。

2018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府新区时,提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此后,成都在全国首次全面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同年,按照四川省《2022年协商计划》和四川省政协2022年重要工作安排,四川省政协围绕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制定等,积极开展走访调研、协商建言,助力国家公园建设。2023年1月11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大会审议,提出将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全面退出,实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区综合治理。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建设“六江”生态廊道。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巩固长江“十年禁渔”和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推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二)奏响长江之歌,点亮巴山蜀水。

2023年,四川省已完成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保护规划》初稿,初步明确四大类402个重点项目,遴选出75处长江文化标识,对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进行科学规划,提出构建“一干三区六江”,即长江干流,羌藏彝文化、蜀文化、巴文化三区,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的空间格局。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的重点城市,泸州市已上报重点项目3个。宜宾市重点开展专项规划编制、文化传承保护、文化地标塑造、文化工程创新、文化艺术溯源、绿色江源保护、文旅融合发展、文旅品牌共建、智慧文旅赋能、数字文化推广“十大行动”。同时,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研究也全面铺开,统筹提升泸州市长江博物馆、岷江天府农耕文明博物馆、嘉陵江博物馆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特色文化展馆展陈水平,依托长江流域现有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文化馆,增设长江文化展陈专题内容,构建四川长江文化博物馆体系,为长江流域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活化展示提供重要支撑。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将从高水平编制完成系列规划、高标准推动长江文化保护利用、高质量丰富文旅供给三方面重点发力,持续讲好四川“长江故事”,展现“蜀水文化”,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打造成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重要支撑,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长江这十年,四川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在全省不断地努力下,促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守护母亲河长久安澜,不是一时之需,而是千年大计,更是新形势下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川,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发力。


文/(娜菲莎•海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