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条河绵延五百多公里,流经云、贵、川三省,最后汇入长江,串联成一条中国酱香名酒的“生命线”。

独特的海拔高度和季风气候,生长珍稀植被,孕育优质红高粱,为农业生产、酿酒酿醋等沿岸产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勤劳勇敢的人们性格憨厚朴实,蜿蜒而又神秘的河谷美丽富饶,随时光流转与四季更替,这片红色土地的精髓早已深深融入到了酱酒的酿造之中。

这就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版图上最为香醇的一条河流”——赤水河,又称中国美酒之源“美酒河”。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务院强调“茅台”酒厂上游100公里内,不允许因工矿建设影响酿酒用水,更不能建化工厂。从那时到今天,保护赤水河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也正因此,赤水河两岸聚集了大量酿酒厂,也创造了无数名酒。在贵州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有“国酒”之称的茅台,有“百草香”曲酒典范董酒,有“香醇味浓,馥郁堪夸”的金沙回沙酒……也孕育了众多优质酱酒品牌的三大产区:上游的金沙产区、中游的茅台镇产区、下游的习水产区。

红色圣地·贵州习水县土城渡口,红军四渡赤水从这里开始(摄影:康媛)

巍巍大娄山,悠悠赤水河| 英雄的河

“好山好水福地,好酒好茶遵义”。

有人说,遵义是一座历史与现实交映、文化与生态互融、自然与人文相连的历史文化名城。

是的,遵义,山水隽秀,诗画蕴意。她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享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

正如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遵义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红色文化、国酒文化、仡佬文化及丹霞遗产等黔贵传统特色。特别是2020年以“康养福地 醉美遵义”为主题的“茶酒文化季”旅游推介会隆重举行,其“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令海内外游客心向往之。

每年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专程奔赴遵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园等红色基地,特别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遵义已成为国内最热门的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去遵义旅游,一定要去追溯红色传奇的革命英雄故事。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占了遵义后,国民党调集兵力来重重包围,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开始了著名的赤水战役: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二渡赤水,避实击虚;三渡赤水,引敌西进;四渡赤水,跳出合围。

这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可以说,没有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就没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以黔北、川南人民“母亲河”著称于世的赤水河,因此被称为当代“英雄河”。

贵州仁怀市茅台镇段赤水河风景(摄影:康媛)

多少故乡事,万千入梦来| 美酒的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茅台整个镇区就可以被视为一座白酒产业集群:茅台独大,从者两三百家酒企。若非亲眼所见,难以想象酒与河的关系,以及在视觉上究竟呈现出怎样一种威武雄壮的景象。

来到遵义,一定要品尝酱香美酒——茅台。

茅台镇属于遵义仁怀市下辖镇,是中国酱酒圣地,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俗话说,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白酒,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情怀。

唐有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今有“无酒不成席,不满不成敬”。而白酒,又以酱香酒为上佳之品。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顶级酱香酒都诞生于赤水河流域。

据历史记载,川盐入黔,途经茅台镇,茅台酒也随盐一道被马帮运往外地,自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后,声名鹊起。

贵州好酒确乎天成,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赤水河之所以称之为“美酒河”,道理很平白。

酒的酿造,水至为关键:秘密之一便是自然环境。

赤水河流经云贵川三省,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河水清澈透底,两岸陡峭、多险滩急流。水质良好,无色透明,入口微甜,酸碱适度,既无溶解杂质,钙镁离子含量、硬度也都符合优质饮用水标准。

茅台镇特殊的紫色沙页岩地质地貌结构、也形成了有利于酿酒的优良水质。特别是土壤中沙石和砾石含量高,土质松软,孔隙大,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十分有利于过滤水源和溶解红岩土层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其次,气候则是辅佐。赤水河谷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湿润而冬暖夏热少雨水,有其十分特殊的小气候,利于酿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群落生长、富集。

再者,匠者匠心,恪守茅台镇引以为傲的12987传统工艺:即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走完一个周期,要一年的时间,需经过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也许,这是对“顶级酱香美酒之源”赤水河最简单的科普与最通俗的解读。

茅台,特别作了国宴用酒后,国酒有了,核心的产区也有了。茅台在酿酒这一块是十分有操守的,价格也依然坚挺如斯,自己的企业酒文化早已印在了茅台人的心里。

“酱酒王国”贵州遵义市习水县习水白酒产业集群(摄影:康峥雄)

守一城山水,养一方风土 | 生态的河

“曲为酒之骨”,酒曲决定了酒体的风味,而出产酱酒的赤水河,毫不夸张的说,独特的人文地理以及生态环境也决定了中国白酒的风味。

譬如独特的大小曲串香工艺,让董酒既有大曲酒的浓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绵醇和、微带宜人的药草香。

习酒,秉承中国酱香白酒的传统工艺,采用纯粮固态酿造。采用不同轮次、不同典型体、不同酒度、不同酒龄的基酒精心设计,以酒勾酒,形成“微黄透明、酱香突出、醇厚丰满、细腻体净、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典型风格特征,让人回味。

山水天下,酒品人生。观色、闻味、细品、回味……品鉴酱香白酒,味蕾似百花绽放。

口腔啜吸,使酒体充分接触舌头不同部位的味蕾,舌尖敏感于甜,舌根敏感于苦和辣,舌尖两侧则善于捕捉酸——如此洞开门户的迎接,才能让酱酒复杂的香气全面地表演发挥。

习酒有一句经典广告词:君子之品,东方习酒。

贵州习酒总部位于黔北高原赤水河中游、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二郎滩渡口,山傍水,风光秀丽,这里是贵州酱酒品牌的三大产区之一——习水产区。

白酒,在习水县被视为“首位产业”。在这里,习水白酒产业园有近百家酒企。

在今年6月27日遵义市以“做大做强白酒首位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发布会上,习水县提出了“用5至7年时间打造千亿级习水产区”的目标。

产区一词,源自法国波尔多,但这个“舶来品”很快便适应了中国酒业的环境。在宿迁、亳州、遵义、宜宾、泸州、吕梁六大名酒核心产区之外,还有更多精细化的优质产区不断形成,如位于宁夏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和位于浙江绍兴的黄酒产区等。

但在业内最受关注的无疑是以遵义产区为代表的酱酒品类,不仅因风味、口感得到消费者青睐,更因可塑性与成长性受到资本的偏爱。

在产区竞合发展下,茅台镇享誉中外、金沙快速崛起、习水加速奔跑、左岸“狼性”十足,给酱酒带来了更多元的色彩。

习水将围绕贵州省委打造酱香白酒产业集群、遵义市委建设世界酱香白酒产业基地的战略部署,计划用5至7年时间,聚焦“生态最优良、工艺最独特、标准最严格、品质最卓越、链条最完备、品牌最响亮、文化最鲜明”的建设目标,以习水经开区为主阵地,以打造优质白酒主导产业链产业集群为引领,充分发挥白酒“接一连二推三”作用,构建具有习水特色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千亿级”产区目标,将习水产区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白酒产区样板”。

习酒打造绿色生态、良性互动的高标准污水处理厂(摄影:康媛)

产城一体、酒旅融合| 幸福的河  

优势产区的崛起与领先,必然是酒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2023年伊始,赤水河两岸的习水、古蔺两大产区,几乎同时谈到了各自的“千亿”目标。

据习水县规划,到2030年要打造千亿级习水产区,全力争创中国百强县。

习水重点从坚守绿色担当、做大体量规模、完备产业链条、永葆产品品质、汇聚人才资源、塑造品牌“IP”、推动酒旅融合等七方面下功夫。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行动,深入实施《习水县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2021-2030)》,主动与有关各方共同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全面推进扩绿、节能、减污、降碳,推动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千方百计保护好赤水河这条“美酒河”“生态河”,确保赤水河谷不可复制的酱香白酒酿造生态环境健康稳定和可持续。

通过兼并重组、关闭取缔、扶优扶强等方式,将白酒企业数量从22家精减到15家,其中,“万吨级”酒企8家,呈现出“大而精”的企业特色。在不突破赤水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将全力支持习酒集团壮大成为全国一流领航酒企,持续培育壮大安酒、洞藏洞酿、小糊涂仙、习湖等一批骨干企业,加速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市场的尖刀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力争到2030年,培育“万吨级”以上酒企10家,白酒产能突破35万千升,产量突破30万千升,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动习水产区在“吨位决定地位”的新一轮角逐中,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酱酒增量的“新领军”。

同时,永葆产品品质,坚守酱酒“12987”这一传统技法,坚定不移走中高端路线,全力塑造“习水酱酒”地域品牌“超级IP”,着力构建“习水酱酒+超级单品+特色品牌”矩形品牌体系,推动“产区、企业、产品”品牌化发展。紧紧扭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围绕人才引、育、用、管“四大工程”,深入实施“人才引巢”计划。坚定“酒旅并举·富民强县”发展战略,以酒为媒,以酒促绿,以绿带红,打造集酱酒酿造、洞藏储存、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行业顶级酱酒文化酒谷,实现酒文工旅深度融合。

近年来,遵义市开展赤水河流域白酒行业污染专项治理,特别是下辖区县仁怀市自2021年8月率先实施白酒企业“三个一批”园区化改造,推进白酒行业“四改两建设”污染整治工程,计划到今年对茅台镇产区白酒产业来一场综合整治,全面取缔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方面不达标的白酒生产企业。

重磅出击酒企污染问题,不仅符合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方针,也有利于提高整个酱酒的准入门槛,促使头部酒企承担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环保做出应有的贡献。

今年3月起,《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贵州首次从立法层面明确“生产环境保护”概念,为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

落实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兼顾共性与个性,为跨区域联合保护生态环境开辟新路径。

酒旅融合,产城一体;诗意栖居,赋能振兴。赤水河,这是一条“幸福”的河。

一河两岸,仁怀之后看习水,期待贵州又一个千亿级白酒产区早日实现目标。

赤水市赤水河流域视频监控指挥中心(摄影:康媛)

“人防+技防”三位一体全面保护 | 最美的河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长江这十年”专题调研组在此次调研中了解,赤水市十年禁渔全域监管为赤水河生态环境保驾护航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

赤水河是唯一未在干流上筑坝的长江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其中,赤水段总长73.9km。为全面加强赤水河贵州段鱼类资源的保护,2015年12月,赤水市作为全国试点之一,率先在全流域启动退捕转产,2016年9月,赤水河赤水段全面禁渔,2017年1月,赤水市辖区内的天然水域全面禁渔。

“鱼类物种多样性稳中有升,部分物种栖息范围明显扩大,部分珍稀鱼类种群数量增加,主要优势种类种群结构明显改善,鱼类整体资源量明显增加,鱼类繁殖状况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生物完整性指数稳步提升……”中国科学院赤水河河流生态观测试验站驻站负责人、副研究员刘飞向前来视察的部分省十四届人大代表介绍赤水河十年禁渔工作情况时充满喜悦。

赤水市围绕“全社会参与保护、全天候巡查监管、全链条执法打击”的工作思路,有力有序保护了赤水河水生物资源。

多年来,赤水市建立健全“人防+技防”监管网络,聘请176名兼职禁捕网格员,境内平均每5km河道就有1名网格员包保常态巡查。同时,切实提升渔政执法装备能力,配备执法车、执法船、无人机和覆盖赤水河干流全河段的104个视频监控和5个雷达监控点位,实现了对全流域重点水域陆上、水上、空中“三位一体”的立体监管网。

后记:赤水河是中国唯一美酒河,沿河酒企众多,所生产的美酒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是中国白酒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全力打造赤水河酱香型白酒品牌过程中的决策和故事,展现上下一盘棋的统筹规划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及其政商学研综合治理成果,表现中国生态、中国治理、中国科技和如何酿出中国好酒的可持续发展故事。

贵州省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积极探寻实现“双碳”绿色目标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期待在中国白酒产业转型升级上,更快更强打造建设中国白酒生态产业集群,加速推进万亿产区发展,铸造白酒行业品质标杆的同时,实现酒旅融合新格局,赋能产城一体新发展,开创出一条划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文/图:杨擎擎 康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