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凌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大雪纷飞。在孝妇河畔,昏黄的灯光中显现出一个男人的身影。他顶着凛冽寒风,顺着河边冻实的泥土,手脚并用爬向河道上游。由于结了冰又落了雪的地面非常滑,只见他踉跄一晃,瞬间失去平衡,“哎哟!”一声滑入了冰寒刺骨的河水里。努力站稳脚后,他继续从水里向上游慢慢挪动,然后从怀里拿出取样瓶,灌满上游河水,才爬上岸边,举着瓶子如释重负地说:“搞定了!今天的水样赶天亮就能出结果了!”接着,他顾不上换下湿冷的鞋服,马不停蹄地把样品送去了监测中心。这个人就是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周村分局水与土壤环境科科长刘世涛。这项水样采集工作,他每月至少做7、8次,已经整整坚持了十余年。

        刘世涛,1984年生,潍坊临朐人,硕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同年9月进入周村生态环境分局工作,始终坚守在水和土壤污染治理一线。

以脚为尺,绘就周村水系“活地图”

        2010年,山东省提出“争取年底前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的目标。这个标准现在看来只是流域治理的基本要求,但在十几年前,污水偷排、乱排现象较为普遍,要实现这个目标,是谋求河流水质大幅度改善的艰难一步。时间紧任务重,刚参加工作的刘世涛不急不躁,向局里的前辈们学习讨教后,参与制定了完整的排查计划,每天按计划去河道打卡。为了杜绝夜间偷排,他经历了无数个深夜暗查,顺着河道、污水管道一米一米溯源,用双手掀开了无数井盖,如此严防死守下,圆满完成了上级任务目标。自此,他也养成了每周至少巡河2次、每次徒步数十公里的习惯。十年间,他用双脚踏遍周村区的每一寸河道,只要是关于水的,问他什么都能明白,俨然成了周村水系“活地图”。“征实则效存”,自2019年主持科室工作以来,在刘世涛带领的4人团队努力下,周村区河流断面主要指标持续向好。2021年孝妇河袁家桥断面COD、氨氮浓度分别较2018年改善31.6%、40.8%,稳定达到Ⅳ类水标准。

以民为本,铺设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网”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而生态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刘世涛,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一民生问题始终悬在心头。他积极争取1.84亿元资金,开展全区143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立志在2023年年底前彻底解决污水横流路面、溢流河道、臭味扰民问题。他带领科室人员,踏遍了全区各个村落,对重点区域、镇办、村庄开展广泛调研,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确保每家每户污水治理都有措施、有成效。截至2021年底,周村区完成了60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42%。每每谈及这项工作,他都感慨地说:“能早一天完成,就能让老百姓早一天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咱们不就是多跑点路、多操操心嘛,没什么的。”

以梦为帆,细耕土壤保障“责任田”

        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十条”,着手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此时,相较于已成体系的大气和水治理,全国的土壤污染治理还是一片荒芜,无人知晓怎么啃下这块硬骨头。抱着从头学习、边学边干的想法,刘世涛踌躇满志,但第一项“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空间位置遥感核实”工作就让他费去半身气力。筛选企业、变更信息、关闭搬迁认定、关键信息补充等各项工作对人员数量、专业性要求极高,但基层又人手短缺,他用了半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全区201家企业核查。刚迈过这道坎,2017年,全国接续启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他又开始一家一家企业跑,一点一点核对,调查中用的ArcGIS软件不会操作,就自己背着笔记本去省厅学习,最终顺利完成了全区28家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核实,并补充划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单元10个、核实农用地详查点位47个。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净土保卫战冲锋号角吹响,周村区又先后完成113家土壤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实现土壤污染重点单位动态监管。截至2021年底,周村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现从无到有再到精的大跨越,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高达100%。

        十年磨一剑,刘世涛的环保长征路上有举步维艰的苦难,有鱼翔浅底的喜悦,有惠民惠农的朴实,更写满了同心筑梦、共襄盛世的家国情怀。


(文/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周村分局  李丹 李攀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