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陕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呵护生态环境,当好秦岭卫士,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成果实现跨越性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跨越,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是持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成果。“宁陕蓝”靓丽名片切实打响,“宁陕绿”生态底色更加耀眼,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舒适感越来越强。全县连续五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40天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VOCs、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考核指标以内,2018年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县”称号。以保护汉江流域水质和“引汉济渭”重要水源地以及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为目标,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水环境治理攻坚专项行动和水环境隐患大排查工作,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8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23个,建立了长安河、汶水河、蒲河、洵河、池河等重点河流三级“河长制”,渔洞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境内5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持续达到Ⅱ类标准,污水处理厂出口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严格污染地块用途管制,坚持把好环境准入关,防止新增土壤污染。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二是高质量完成环保反馈问题整改。宁陕县委、县政府坚决担负起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政治责任,正视老问题、直面新问题,齐心协力下深水、啃硬骨,破坚冰、克难关。2016年以来,高质量完成了中央、省委第一轮、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中央第十二巡视组、省长调研检查反馈问题,秦岭生态环境整治排查问题整改销号工作,拆除违建面积4.9万平方米,拆除退出小水电39座,关闭退出矿山42个,治理尾矿库7座。同时,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及时进行自查“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回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我县无重大生态环保问题。

三是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制定《关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力建设生态经济先行区、秦岭国家公园门户区、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引领区。全县退耕还林21.5万亩,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了25度以上坡地全部退耕还林。全县240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84.8%提高到现在的92.28%。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划、产业负面清单和环评“三同时”制度,持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对不符合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海拔高度要求、采用落后生产工艺及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持续保持环境执法监管高压态势,开展尾矿库环境安全风险排查、碎石场企业专项执法检查、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工业窑炉专项检查、辐射安全执法检查等专项执法检查。2021年共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60余人次,检查企业90余家次,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污染纠纷42件,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7份,处罚决定书7份,罚款共计41.904万元,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查处。

四是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编制印发专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3个,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6个。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将县域环境风险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环境安全隐患排查,防范环境领域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2020年及时稳妥处理9月3日宁陕县境内210国道油罐车侧翻汽油泄漏事件,最大限度减少了水环境污染,确保了水质安全,处置工作圆满成功。

五是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出台了《宁陕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将生态环境保护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四位一体”(自然资源、环保、林业、农水)管理体系,层层筑牢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构建生态环境问题群众举报处理常态化机制,充分发挥12369环保热线、12345民生热线、县长信箱、人大政协提案建议等作用,努力实现环保问题举报高效处理,确保群众投诉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笼子”越织越密、工作任务越抓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