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扎煤公司)坐落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南临烟波浩渺的呼伦湖,西北分别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处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大政策的交汇圈。扎煤公司始建于1902年,先后经历了东清铁路办矿、沙俄资本家办矿、中苏共管和日伪统治时期,1958 年设立扎赉诺尔矿务局,1999 年改制为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重组,是内蒙古东部和东北三省重要能源基地。持续百余年的开采,给矿区留下了1224公顷的采煤沉陷区和占地面积达1276公顷的露天矿坑,废气、废水污染、植被损毁、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区域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受损严重。为大地“疗伤”,让草原复绿,成为摆在扎煤公司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地方政府倾力支持下,扎煤公司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持续推进矿区节能减排改造,加大、废气废水处理力度,完成采煤沉陷区全部治理,联合地方政府建成扎赉诺尔国家矿山公园,将露天矿坑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养殖、光伏等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大平台、内蒙古“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成果典范、“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取得了良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效果。

精准发力,让“蓝天碧水”持续在线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扎煤公司立足生产实际,以“废气治理、废水处理”为抓手,在节能减排降碳领域不断探索先进适用的新路径,全力守护矿区碧水蓝天。

废气余热再利用。持续推进低碳、清洁供暖,对各单位进行集中供热系统提质改造,淘汰、关停小锅炉43台,烟气提标改造锅炉5台,每年减少烟尘排放量约169.56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01.27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174.73吨。实现非采暖期不燃煤供热,利用电厂余热为职工洗浴提供热水,从根源上杜绝污染物排放,不断推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向好。

废水处理再循环。构建以“污水处理”为支撑、促进生产生活用水循环利用模式,积极开展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在灵东煤矿、灵泉煤矿、铁北煤矿建设三座矿井水处理厂,每年经处理达标的矿井疏干用水达1000余万立方米。其中120余万立方米用于当地热电厂机组循环冷却,其余部分用于矿区绿化、矿山环境整治和二卡湿地景观补充用水。同时,依托政府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灵泉煤矿、铁北煤矿生活污水,自建灵东煤矿、灵露煤矿两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水全部回用于厂区及周边环境绿化降尘。

综合整治,让“绿色净土”映照矿山

2017年,扎赉诺尔区政府将露天矿地质环境治理纳入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扎煤公司联合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露天矿坑治理力度,按照“还矿山以青山、化青山为金山”两步走战略,提出“边坡控制—场地平整修复—生态恢复—基础设施建设”联合治理方案,分类开展矿坑生态修复,为百年矿山注入绿色生机。

削坡整形,修复边坡。面对排土场边坡坡度不一难题,扎煤公司立足“陡改塘,缓造田”方案,对排土场边坡较缓区域,采用“推高填低”平整土地的方式,增加生态修复面积;对排土场边坡超过50度的区域,采用“挖深填浅”的方法,建设生态塘、发展种养业,种植沙棘20.58万株,完成土方工程118万立方米,1300公顷排土场全部治理完毕,让废弃地变成“聚宝盆”。

治理前的露天矿坑

治理后的露天矿坑

储蓄水源,智能灌溉。在利用排土场建设生态塘基础上,围绕露天矿坑内20多处泉眼修建排水沟,收贮周边矿井达标处理的生产生活用水,用于生态恢复绿化水源,每年可节省灌溉费用450万元。建设灌溉网络,铺设灌溉管路21公里、架设高压线路6公里、安装水泵8台、变频控制柜8台、设置泵房4座、安装摇臂喷头2890余套、铺设水龙带36000米,12台水泵完成智能无人值守改造,实现远程智能操控。

生机盎然的景色

补植复绿,扮靓矿山。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栽植樟子松、云杉、丁香、糖槭及各种草本植物50余种,先后完成露天矿植草恢复治理、3000亩绿化工程以及排土场边坡植被恢复,复垦绿化面积达805万平方米,植树67.2万株,绿植覆盖面积由不足0.8%提升至80%以上。狐狸、野兔等动物在林间出没,大雁、草原鹰、野鸭等多种鸟类、昆虫安家繁育,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露天矿坑生态修复获评“全国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期间,扎煤公司在绿色矿山建设上持续发力,灵东煤矿、灵泉煤矿、灵露煤矿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验收,灵露煤矿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名录。

成效转化,让“两山理论”造福一方

为把绿水青山做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扎煤公司坚持走生态修复治理与多元产业相结合的路子,依托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势,在露天矿坑引进不同产业,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地企联合,打造文化旅游景区。以露天矿坑建成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辐射带动灵北矿井、鲜卑古墓群、日俄历史街区等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开放,推动矿区变景区、矿山变金山。同时,向露天矿坑百花谷目标持续发力,实施“万亩花园”工程,吸引游客驻足观光,努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典范。

家庭种养,推动特色产业扶贫。探索创新发展种植业和扶贫养殖业共存的新模式,通过林农间种、畜牧养殖等项目,在露天矿区发展种植、养殖业。建成困难职工帮扶基地,为贫困家庭申请小额贷款购置羊羔、雏鹅、鱼苗等,并提供复垦绿化基地的水塘和空地进行养殖,使困难职工家庭实现稳定脱贫。

露天矿产业扶贫

延伸发展,实施风光发电项目。扎煤公司把生态保护修复与绿色高效能源战略有机融合,依托中国华能电力行业龙头优势,充分利用排土场闲置土地资源,通过“风光治荒”的方式,建成1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扎煤公司5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列入内蒙古分布式新能源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取得8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全部指标批复。同时,地方政府联合中国华能、深能等大型企业,利用露天矿排土场238公顷场地,启动建设了总装机15万千瓦的3个光伏电站项目,约占全部排土场面积的20%,现已并网发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累计发电量约80129万千瓦,实现产值约7.28亿元,取得了良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效果。

光伏发点现场

从曾经的“灰袍”到如今的“绿装”,扎煤公司按照“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生存相结合、产业与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探索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文化旅游、风光发电和种养扶贫多元融合,打通了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和“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扎煤模式的深入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生态优先,才能实现从“半城煤灰”到“一城青山”的转变;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从“传统能源”到“清洁低碳”的转型;只有坚持推进生态绿色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协同共进,才能实现从“输血”强化生态基础到“造血”发展绿色经济的华丽转身,最终绘就成一幅“百年矿山、绿色崛起”的壮美画卷。


(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