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北京组织召开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启动会,就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出席启动会并作动员讲话,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副局长史庆敏介绍现场排查工作的有关安排。启动会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主持。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出席启动会并作动员讲话

翟青指出,本次排查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入排查梳理黄河流域入河排污的“风险点”,要求各排查组积极主动、真抓实干、严肃认真地对待排查工作,要做到“应查尽查”,实现入河排污口“一本账”“一张图”。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全力配合,保质保量完成排查任务。生态环境部执法局要组织力量对排查工作进行质量审核,确保排查结果经得起检验。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史庆敏表示,此次排查重点完成两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在无人机航测解译出点位的基础上,开展现场核查,摸清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和分布,形成入河排污口清单;第二项任务是对各城市部分污染突出的黄河支流段、沟渠开展水质监测和快检,分析流域内存在的水环境问题,形成水环境问题诊断单,并对疑似违法排污的问题线索,开展溯源执法。

 按照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本次排查的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涉及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5省31个地(市)约7200千米的岸线,其中所涉及的河南段、山东段,直接由地方政府根据生态环境部前期卫星遥感解译的资料组织人员开展现场排查,生态环境部将对排查结果进行质控把关。

记者从启动会上获悉,现场排查只是排污口排查工作的第一步,地方政府作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进一步统筹谋划排查后的各项重点工作,围绕“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确保水安全”的目标,全面完成整治任务,系统提升截污治污工作水平。

 据生态环境部透露,自2020年启动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以来,已组织完成黄河流域19414千米排查岸线中12153千米岸线的排查任务,总体完成进度达63%,共发现入河排污口17399 个。2022年,黄河流域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7.5%,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对此,翟青特别强调,虽然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及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仍然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诸多问题与挑战。他举例说:在黄河治理工作中,由于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以及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分配不均、配套管网不完善等突出问题,直接造成了污水溢流直排和雨污混排的现象发生。“黄河流域入河排污排查整治是改善黄河生态环境环境质量的关键性的工作之一。我们既要认识到排查整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也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翟青还指出,黄河流域入河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扬铁军精神,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圆满完成好生态环境部党组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务,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黄河污染表象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这是生态环境部启动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的根本所在。”翟青语重心长地说道。

赵群英在启动会上表示,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意义重大,做好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当务之急,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此次会议为高质量做好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各地政府部门要全力做好工作保障,确保此次任务圆满完成,同时要统筹谋划排查后的各项重点工作,完成好监测、溯源、整治和环境执法等后续任务,共同推动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赵群英还表示。

在启动会上,山东、河南省政府有关负责人,山西、陕西、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忻州、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韩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临汾、运城、吕梁、天水14市(区)有关负责人先后就如何做好组织实施,切实担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主体责任在启动会上作了发言。他们纷纷表示,要切实担起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主体责任,全力组织好、配合好、保障好本次现场排查工作,并对排查反馈问题,实施分类整治,做到“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确保“应查尽查、应改尽改”,从源头强化污染物排放,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启动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以及排查范围涉及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5省31市(示范区)政府(管委会)分管领导及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参加。

文/于宝源  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