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荆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从全省倒数第一到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二,再到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荆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取得巨大改善的背后,与生态环境人夜以继日的努力分不开,这其中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陈世清就付出了巨大心血。

2022年7月,陈世清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陈世清于2013年从部队退役后成为一名“环保战士”,先后获得湖北省级表彰2次、荆州市局表彰多次,荣立三等功1次,受嘉奖2次。

然而,荣誉背后,必然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9年来,奋战在环境污染防治前线的他跑遍了全市100个乡镇、2500多个村,暗访督导走过的路程可以绕地球3圈。

铆足一股劲,挣回“荆州蓝”

露天焚烧秸秆,曾让江汉明珠荆州蒙上了一层阴霾,古城一度成为“雾都”。夏秋时节哪怕门窗紧闭,秸秆烟气还是熏得居民涕泪交加。

2013年,从部队退役的陈世清走上大气污染防治岗位,就一心扑在秸秆禁烧上。起初,他也有一肚子委屈,在推行禁烧初期,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亲友的质问和谩骂。收到焚烧秸秆罚单的村民甚至跑到他父母家中大吵大闹索要赔偿,务农的老父亲也表示不能理解: “祖祖辈辈都习惯田间一把火,现在秸秆咋就不能烧了?”

误解,没有让陈世清退缩。他带领禁烧专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湖北省首个秸秆禁烧工作经验——市县乡村组户六级包保责任、地空一体化巡查、疏堵结合兼治的“荆州模式”,推动全国首个秸秆禁烧地方立法《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出台,《人民日报》曾三次聚焦荆州市秸秆禁烧,将秸秆禁烧经验推广向全国。

在陈世清带领下,荆州秸秆禁烧工作连续7年排名全省第一,每年推动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近600万吨,彻底改变了农民几千年来的耕种方式,从根本上禁止了“一把火”,让蓝天露了脸。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还维持和保护了土壤的肥力,有力确保了粮食安全,废弃的秸秆变成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尽着一份心,焕然成一新

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荆州的3个大气问题,成为了陈世清心心念念、发誓要啃下的“硬骨头”。

2020年一个冬夜,他与科室一位年轻同志去抓“夜老鼠”——暗查渣土运输车违法上路行驶。当夜,发现一辆渣土运输车沿路遗撒砂石,陈世清毫不犹豫紧跟上去。进入工业废厂工地时,渣土车司机手提铁棍迎面冲来,口里还叫嚷着:“多管闲事,就要你的命。”陈世清没有畏惧,一边与其周旋,一边暗中跟同事联系,待联合执法人员赶到后,一起将其制服。

为加快燃煤锅炉改造,陈世清盯紧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年内走访企业746家,累计淘汰(改造)燃煤锅炉802台,提前超额完成省级交办目标任务。他推动湖北峪口禽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通过清洁能源替代,不仅大幅改善工作环境,每年还可为企业节省资金10余万元。

大气污染防治点多线长面广,且人员不足。陈世清积极向科技借力,创造性搭建了全天候精准管控大气污染源的“智慧网”,通过推广重点企业排放用电监管、在建工地安装360度“天眼”、街头安装遥感监测系统、餐饮油烟单位安装净化监测装置、向非道路移动车辆发放“环保号牌”等措施,盯住大气污染源靶向施策,为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戴上“紧箍咒”。一旦出现污染源超标排放,红色预警信息即时传输到工作人员手机APP上,污染问题第一时间就可得到解决。

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智慧网”上线一年,荆州全市PM2.5、PM10浓度分别较“十三五”末降低47.8%、38.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升23.5个百分点、达到88.2%,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拼着一条命,倒下躺着干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场上,陈世清尽职尽责,一门心思攻克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源头。为从源头根治污染,陈世清牵头建立机动车尾气检测、遥感监测、黑烟抓拍、尾气治理、非道机械、油气回收闭环管理措施,初步建成“天地车人”一体化系统平台,推动《荆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出台,推进机动车尾气治理纳入2022年度荆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餐饮油烟,是近三年来市民生态环境投诉的热点问题。为解民忧,他带领科室同事对中心城区餐饮油烟单位进行全面摸底,推动餐饮油烟治理纳入2021年度荆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事项,一年内建成荆州市中心城区餐饮油烟治理在线监管平台。餐饮油烟群众投诉率累计处理1300条,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在荆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被评为群众最满意民生实事项目。

枕戈待旦守蓝天,陈世清守护了“大家”,却缺位了“小家”;成就了“大我”,却忽视了“小我”。

说起家人,他满是愧疚,愧疚忙于工作而疏于陪伴家人,愧疚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别人干工作是拼劲,他干工作是拼命。”说起丈夫,妻子满是心疼。

每年冬春季节,荆州重污染天气频发且跨度时间长。为了改善空气质量,近5年来,陈世清每年最少有120天吃住在办公室。在长期高压工作下,他熬出了满身职业病,止痛药、胃药、过敏药成为每天的“标配”。英姿飒爽的武警战士变成了两鬓花白的环保“老兵”。

陈世清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场磨砺淬火,作出了不凡的业绩。为了天空的那抹“荆州蓝”,他步履不停,坚定地走在治污攻坚的道路上。



(文/ 田桂明  李慧敏)

(图/ 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