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守护好一江碧水”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近年来湖南省在“守护好一江碧水”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发布会由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群主发布,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马超,湖南省发改委长江处处长陈江平,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吴小平参加发布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2018年以来,湖南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再发力,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有效纵深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保护和治理,较好实现了“水更清、景更美、鱼更多、发展更绿色、群众更满意”的目标,为保护长江母亲河积极贡献了湖南力量。

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2023年,湖南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8.6%,排名全国前列、中部省份第1位;湘资沅澧四水及长江干流湖南段省考断面水质连续4年全部达到或优于II类;永州、张家界两市排名全国地级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前10位。

水生态状况持续好转。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98%,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0.54%以上;洞庭湖(含长江湖南段)水域2021年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种类较2018年增加近30种;2023-2024年洞庭湖越冬水鸟达80种38.18万只;江豚、麋鹿数量分别达到160余头和290多头。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万余家,累计创建18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1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十。

群众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2018年以来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公众满意度”连续六年提升。针对湖南“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具体实践和丰硕成果,2023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专门刊发《湖南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刘群将6年来湖南省“守护好一江碧水”主要工作措施概括为坚持“五个高”。

坚持高站位推动,切实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全面贯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守护好一江碧水”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湖南省委、省政府成立高规格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毛伟明高度重视,先后多次研究部署、督促指导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二是强化考核督察。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等文件,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对市州党委和政府政治巡视及绩效评估、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洞庭清波”等工作中统筹,实现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4个市州、重点国有企业全覆盖。三是强化协调联动。严格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加强部门协同、区域联动,不断完善“一江一湖四水”联防联治机制,推动形成“上下游同步推进、干支流同步治理、各领域同步发力”的工作格局。

坚持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湖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关系,将湖南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省政府印发《湖南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暨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构建“1+4+14+875”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二是全面推动生态创建。26个县市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地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三是积极推动绿色转型。省生态环境厅出台《以高水平保护、高效益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积极主动服务“4×4”现代化产业体系。岳阳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四是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出台《湖南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明确统筹“生态美”与“产业兴”,积极探索“生态+”路径。怀化市作为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城市,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了“千里沅江,怀化画廊”等靓丽品牌,2023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50亿元。

坚持高标准落实,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的标志性战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连续7年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累计完成13225项整治任务。搬迁、关闭76家沿江化工企业和45家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配套建设70个船舶污染物收集点,船舶污染物转运处置实现应收尽收和闭环监管;完成16条重点河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一口一策”完成2218个排污口整治;建成绿色矿山428家,完成545座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实施“十年禁渔”,切实加强45个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湖南全省主要河流44个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稳定达标。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等7项重点任务和1项“禁磷限磷”专项行动,突出抓好大通湖、华容河等重点水体治理。2023年,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为0.054毫克/升,西洞庭湖水质连续三年达到III类,南洞庭湖水质连续两年达到III类。狠抓湘江流域铊专项治理,排查整治793个问题。结合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质增效等工作,深入推进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14个地级城市排查的195条黑臭水体整治完成184条,19个县级城市排查的55条黑臭水体整治完成35条。109个县市区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40余个。完成212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常德、益阳和岳阳市获批首批中央农村黑臭水体试点城市。

坚持高品质生活,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强烈期待。湖南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优美的生态环境,过上更健康的高品质生活。持续开展县级及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连续三年每年将1000个农村千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整治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中统筹。2023年,全省58个城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对照“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要求,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累计建成省级美丽河湖49条(处),郴州东江湖、长沙圭塘河获评国家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保持高压整改态势,严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等交办问题整改、验收销号关。截至2024年3月底,中央层面交办或披露湖南省的266个问题已完成整改销号217个。每年组织拍摄生态环境警示片,落实群众举报有奖政策,提高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扎实推进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利剑”行动,9265个风险隐患问题完成整改或实现风险降级。

坚持高效能保障,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不断丰富市场、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用最严格的制度“守护好一江碧水”。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流域生态补偿覆盖全省“一湖四水”,分别与湖北省、重庆市和江西省签订了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颁布实施《湖南省洞庭湖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制定发布《湖南省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排放标准,株洲、萍乡两市出台全国首部跨省流域市级层面协同立法《萍水河—渌水流域协同保护条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订出台湘江、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奖补政策。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2020年以来,向国家报送EOD项目13个,岳阳市引入三峡环保集团积极探索“厂网河湖岸”一体治理模式。充分发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作用,组织百名专家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蓝藻水华防范等先进适用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力度。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加强绿色创建等行动,深入开展“绿色卫士下三湘”“河小青”志愿活动,深化社会公众参与。

刘群表示,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有色金属之乡,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提升的同时,湖南省“一江一湖四水”系统保护和治理仍面临较多的问题和困难,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湖南省将持续深化重点河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绿色成色,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为保护长江母亲河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发布会由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唐小伟主持。


文:梅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