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西省2022 年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全省6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中的佼佼者,是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样板、“两山”实践创新排头兵,也是当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角。在答记者问环节,资溪县委书记吴淑琴介绍了资溪县相关情况。

近年来,资溪县是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两山”转换工作,在全面建设美丽江西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

资溪县委书记吴淑琴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江西视察指导,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资溪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溪图景”跃然于赣鄱大地上。资溪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字号”生态名片。

“绿色坚守”厚植“生态红利”。自2002年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来,资溪县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生态补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环境管护等制度,累计投入2.6亿元实施“最优森林”“最净溪河”“最美山城”“最真乡村”四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治理、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创新“河(湖)长、林长+警长”生态执法工作,积极推进长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力守护一方山水。历经20年的精心呵护,“纯净资溪”底色更靓,森林覆盖率达87.7%,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值)达90.74,排名全国前列,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等指标持续领跑全省;2020年资溪县生态产品价值达366.3亿元,是当年生产总值的8.1倍,是名副其实的“金饭碗”。

“绿色产业”变现“生态资本”。生态文明建设重在绿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才能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资溪坚持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牵引,建成全国首个面包食品产业城和全省首个竹科技生态产业园区,集中力量做强做大绿色食品、竹木加工两大绿色工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现代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在绿水青山的“加持”下,绿色食品、竹木加工迈向百亿、50亿级产业集群;以大觉山5A级景区为龙头,以御龙湾、真相乡村、大觉溪、野狼谷等4A级景区为脉络的旅游业态,构筑起“1+4+N”全域旅游发展“四梁八柱”,大觉胜境省级旅游度假区、真相乡村风光带等精品旅游线路成为江西风景“独”好新亮点;创建“纯净资溪”区域公用品牌,统领各类生态产品,提高溢价能力,资溪面包、户外竹材和竹砧板获全国首发碳足迹及碳标签证书,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圣泽901”在资溪首发上市。

“绿色金融”拓宽“生态价值”。生态产品价值能否高效转化,关键在于是否有生态产品实现平台。资溪积极抢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机遇,在全省率先成立“两山”转化中心,搭建起生态价值评估中心、资源收储中心、资产运营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资产交易平台为核心的“四中心一平台”的内部组织架构,收储山林20余万亩、河湖水面4500亩、闲置农房等生态资源资产20余项,总价值超过20亿元,形成优质森林资源资产包,撬动社会资金30亿元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在全省率先落地“森林赎买抵押贷款”“林权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下经济收益权证质押贷款”等产品,为生态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截至8月底,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各项贷款余额达34.12亿元,比创建初的15.96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增长56.9%。同时,资溪县将围绕搭建绿色智力平台,创新实施“智汇资溪”行动,将高校人才资源、智力成果汇聚资溪,顺利推动南昌大学资溪学院落地,不断深化“两山”理论研究,全力打造“两山”理念实践创新示范样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新的起点上,资溪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锲而不舍的韧劲、敢为人先的闯劲,把生态蓝图绘到底,使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为全面建设美丽江西探索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溪经验”。


(图文/周娇 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