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按照“导则引领、专家把脉、数据支撑、网格管控、上下联动、严厉问责”24字方针,打出了一场具有济宁特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年,济宁市环境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优良天数达246天,同比增加25天;优良率67.4%,同比增加6.7%;改善幅度全省第1名,综合指数4.68,同比改善10%。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南四湖水质连续18年持续向好,市内40条入湖河流年均值消除劣V类,10个地下水国控考核点位全面达标,顺利完成2020—2021年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保障任务。
强化党政同责 狠抓责任落实
济宁市地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重要通道和关键节点,是保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通道城市。此外,作为山东省重要的重工业和能源、电力供应基地,属于重污染产业高度密集的资源型城市,煤炭消费总量大。
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现实检验,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印发《济宁市市直、中央省属驻济有关部门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健全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成立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实体化运作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形成全市上下治污攻坚“一盘棋”。
济宁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召开全市治污攻坚大会、南四湖生态保护大会等,强力推动工作。市委、市政府督察室按月通报指标、任务进展,实施“蓝黄红”管理,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围绕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济宁市颁布实施了《济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济宁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以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各级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建立健全考核奖惩体系,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考核、问责、激励系列办法。积极推动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对固定污染源实施“一证式”管理,实现了排污许可全覆盖,全市2383家企业领取排污许可证。严格落实“三线一单”要求,强化规划环评约束,执行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政策。
强化精准治污 持续改善环境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紧盯大气污染防治新形势、新任务,调整完善大气治理“十条工作线”,逐线明确市级牵头领导,分领域推动治气工作。强化联防联控,实行重点区域专班盯靠、专人负责、专款保障,落实落细挂图作战、精准研判、错时生产、交通管控、走航监测、绩效分级等措施,高效管控各类污染源。先后制定26项污染防治技术导则,全面指导行业治污。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煤电机组整合优化,解决济宁市“煤电围城”问题;关停117家烧结砖瓦企业,压减643家石材加工企业。调整车辆结构,全市累计淘汰20221辆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新增清洁货车9355辆,清洁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2.8万余台。
坚持强化系统思维,统筹“五水”共治,济宁市发布实施《济宁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南四湖水环境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出台《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与周边地市建立联防联控、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南四湖流域综合、依法、协同治理。实施“一河一专班”包保治污,开展河湖岸线环境污染整治,排查整改问题1.3万余个。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突出重点区域、行业污染防治,加大重金属削减力度,严控新增污染,稳步推进污染耕地土地安全利用、种植结构调整,有序实施农用地分类管控、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指导推动并顺利完成中银电化、鲁抗医药等2个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在全省率先上线“危险废物大数据监管平台”,将工业危废企业、机动车维修行业、医疗机构等1000余家企业纳入平台监管,有效筑牢环境安全绿色屏障。
强化科技创新 提升监管效能
为提升监管效能,济宁市强化科技创新,打造智慧环保监管系统。2017年以来,全市投资4.25亿元建成市、县、乡三级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将2万多家污染源、1万余个监控站点、4747路监控视频纳入智慧环保监管,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污染实时溯源、环境质量综合调控。2020年,又追加投资3584.2万元,开展二期项目建设。
同时,济宁市开展工业企业环保用电智能监管,自主研发用电监控数据平台,在全市涉VOCs企业进行推广安装,为生态环境部门提供执法辅助数据。建立用车企业管控平台,实现对车辆和用车企业的双重闭环管理。济宁市智慧环保平台入选2018年“全国智慧环保创新十大案例”,荣获2021年第一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中一等奖和最佳人气奖。
济宁市不断强化执法制度和执法能力建设,推进解决百姓身边突出环境问题。依托全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创新打造“三级六长”指挥架构、“扁平化”指挥机制和综合执法常态机制,整合生态环境系统资源,扁平化指挥调度市、县、乡环境监管力量,突出问题重点督办,进一步完善专业处置、即时联动、闭环管理模式,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环境问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企业环保问题实施精准帮扶。严格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充分运用无人机搭载走航监测、热成像设备、FID、PID等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织密陆空双向监管体系,对全市不同类型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大非现场执法力度。
(文 | 李姝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