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西省2022 年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全省6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中的佼佼者,是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样板、“两山”实践创新排头兵,也是当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角。在答记者问环节,浮梁县委常委、副县长段铖松介绍了浮梁相关情况。

近几年,浮梁县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不少经验成果,赢得了不少荣誉。浮梁县是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在“两山”转化工作有何新举措及经验成效?

浮梁县委常委、副县长段铖松介绍说,浮梁县位于江西东北部、赣皖交界处,县域面积2851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1.4%以上,是黄山怀玉山余脉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鄱阳湖湿地的重要生态屏障。浮梁有1400年的建县历史,创造过“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辉煌,是世界瓷之源、中国名茶之乡、古丝路源点,滋养孕育了国际瓷都景德镇。绿色生态是浮梁最靓的名片、最大的财富。

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的精心指导下,浮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两山”理论作为推动发展的“定海神针”,大胆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浮梁样式”,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绿色影响力城市品牌、中国天然氧吧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统一的新时代绿色发展之路。

强化规划引领。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制定《浮梁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35)》,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为保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完整性明确了主攻方向。

强化制度保障。出台《浮梁县“两山”转化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 》等系列文件,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构建起县委、县政府负总责,各部门、各乡镇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强化责任落实。建立“河湖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成立全国首家“两山”生态检察工作室,聘任161名“两山”生态观察员,建立“一镇一长,一村一员”的全域生态保护工作制度,同步开发启用浮梁县“两山”生态检察微信小程序,累计办结问题线索70条,构筑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屏障。

通过规划引领、制度保障、落实责任等措施,浮梁“两山”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成功打造“生态+农业”体验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立足千年茶乡优势,打造了一批瓷茶旅融合示范点,着力做强“浮梁茶”品牌,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综合产值超17亿元,浮梁茶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和中国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估值达28亿元。浮梁县被评为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

二是成功打造“生态+工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全力推进以现代陶瓷、通用航空、新材料为主导,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为补充的“3+N”产业体系。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投资20亿元建设建筑科技产业园,打造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新高地;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安全转变,与国能集团深度合作,投资30亿元建设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和集中式光伏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节省标煤约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5万吨;推动先陶产业集约式发展,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打造高效、绿色、低碳的浮梁先进陶瓷产业园。

三是成功打造“生态+文旅”示范区。促进生态旅游与文体、康养、民宿等产业深度融合。寒溪史子园艺术村项目通过文化引入、艺术赋能,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投资50亿元建设的高岭·中国村田园综合体项目,被打造为第二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先后承办2021年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上半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60.6亿元,旅游人数达673万人次,带动就业1万余人。

“下一步,浮梁县将坚定不移推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经验,全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屏障’,形成助推绿色发展的‘加速度’,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作示范、勇争先’,为高标准建成美丽江西‘浮梁样板’、闯出新时代绿色发展之路赋能助力,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段铖松如是说。


(图文/周娇 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