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乍暖,一缕阳光透过窗口洒进办公室内,起身站在窗前放眼望去,不远处那座熟悉工厂的烟囱正徐徐升腾起白烟,瞬间在空中消散,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这一幕让我想起这一年多来,带领同志们与企业一道并肩走过的绿色转型之路,感慨万千。

绩效分级不是门槛,而是绿色通行证

年初,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下达重点行业绩效分级任务时,我深知这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辖区内一些厂矿企业,设备陈旧、污染物排放不稳定,一度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部分企业老板一见面就唉声叹气:“环保投入太大,我们怕扛不住了。”

企业要发展,环保部门必须跟进服务。那段时间,我带着专家及相关业务科室三进厂区,对照《技术指南》逐项“体检”,并邀请行业专家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为打消顾虑,牵头组织22家申报企业召开座谈会,邀请省级专家解读政策,让获评A级企业分享经验。为了加快推进进度,我们制定了“一企一策”创A晋B实施方案,帮助推动企业更新生产设备、升级治理设施。这一下,让企业吃了定心丸,他们纷纷响应、积极行动。

绩效分级评定后,那家企业重污染天气限产得到豁免,企业订单反而增加了!半年后,企业负责人兴奋地打来电话:“刘局长,我们的脱硫脱硝收集治理效率由60%提升到了85%,粉尘收集率达到了95%以上!”那一年,郑州市共完成绩效分级企业培育上报22家,确定评级通过审核9家。

每一分资金都要化作蓝天白云

河南中美铝业有限公司是纳税大户,因煤气发生炉改造,投入资金大,且公司12台煤气炉为1条焙烧炉和2条熔盐炉生产系统提供主要热源,若停产改造将直接造成3条生产系统崩溃。总经理闫冠宇握着申报表发愁:“改造要1000多万,自筹资金差一半。”

为了支持企业发展,我们连夜梳理政策,发现其煤气发生炉改造项目符合“清洁能源替代”方向,立即协调第三方机构编制技术方案。通过努力最终为企业争取到中央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600万元,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截至2024年年底,郑州市共有10家企业申请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获批资金6582万元。

青山不负人,转型路更宽

回望那些挑灯夜战修改申报材料的日子,暴雨天蹲在车间查管道的场景,与企业争得面红耳赤的技术论证会,这一切都化作实实在在的转变。

绿色标杆树起来了,3家A级企业成为行业参观样板,6家B级企业带动供应链整体升级;治污模式活起来了,危废“绿岛”共享中心、产业集群“环保管家”等创新机制遍地开花;发展质量提起来了,获资金支持的企业产值平均增长12%,投诉量下降40%。

年后,我收到了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发来的短信:“刘局长,我们研发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新技术,想申请环保科技奖呢!”窗外,天空湛蓝如洗,我会心地笑了,这不就是为党和人民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吗!


文: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登封分局  刘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