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效率”,扎实推进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相关工作,持续“提速度、优服务、严质量”,逐步形成“四川模式”。通过3年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实践,四川初步探索出一条“既守住环境底线又服务地方发展,既保障水质改善又规范排污行为”的良性发展道路,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作出四川贡献。

一是突出三个“快”,跑出“四川速度”。按照国家机构改革部署要求,第一时间启动入河排污口转隶承接工作,主动对接、提前谋划,做实做深做细前期准备,职能职责调整当周即完成文件、图册、档案等交接,在全国率先完成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转隶承接。紧盯设置审核关键环节,配套制定入河排污口转隶工作实施方案、专家库管理办法和“一单一图一表”(行政许可实施清单、事项运行图谱、行政许可实施要素一览表),有效保障职责“平稳过渡”、工作“无缝衔接”。2019年5月,四川受理并办理转隶后的第一件,当年审核入河排污口58个。采取提前介入、流程优化、全程指导等措施,提供及时便捷的政策咨询、技术支撑和办事指引,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办结时间。目前,四川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平均用时7.8个工作日,较法定时限缩短12.2个工作日,重大项目审核时限缩减至6个工作日,办理效率提升3倍,提前办结率达100%。例如,广安市工业新城污水处理厂于2016年建成,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入驻,污水量超出原有设计规模,二期建设迫在眉睫。时间紧、任务重,污水处理厂一天建不成,周边环境的压力就卸不下来。这一项目的建设引起了广安市生态环境局的高度重视,火速成立工作专班,在项目二期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靠前作为、提前介入,为项目顺利开工“保驾护航”。第一时间组织企业、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编制单位、园区管委会等召开专题会,共同研究入河排污口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并详细核算受纳河流水环境容量、排污量等具体指标,同时邀请省环科院、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现场“把脉问诊”,帮助解决排污口选址、后续建设、河水倒灌等问题,全程跟踪指导企业,提前14个工作日完成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办理效率提升3倍,赢得了群众高度认可。

二是聚焦三个“优”,打造“四川服务”。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行“办事不求人、审核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一网通办”服务模式,通过“一优化三减少”(优化办理流程,减少材料、减少流程、减少时限),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前,四川累计办件1049件,实现群众好评率和群众满意率两个100%。例如,资阳市的天府国际艺术城美术学院校区作为省市重点项目、资阳市第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项目推进备受当地群众关注,加上开学时间逐渐临近,各类审批事项种类繁多,审批时限各不相同,按期完成审批压力很大。在了解学院建设情况后,四川省资阳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介入,提供环评靠前指导,推行重点项目环评预审,压缩办理时限,实行全程网办,让项目提前落地。如绵阳市游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项目,由于涉及河道行洪安全问题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受限问题,企业一直担心,难以短期内通过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绵阳市生态环境局了解情况后,践行“一线工作法”,安排专人“一对一”跟踪服务、精准帮扶,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提高办理效率,为了企业在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环节少跑路、少折腾,将申请材料由原来的4项缩减到2项,办结时限由20工作日缩减至3个工作日,让审批服务“暖”到企业心坎里。建立健全职能职责移交、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审核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行为,确保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职能平稳交接和依法审核。将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纳入行政权力指导清单,出台排污口工作交接要求、排污口设置审核程序暂行规定、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开展入河排污口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整治,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和严守底线原则,对未按要求办理设置审核手续,或达不到相关管理要求的排污口,结合排污口整治,分类分批妥善处理。目前,已妥善解决受纳水体纳污能力不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排污口设置等方面突出历史遗留问题1020个,坚决做到“不把历史遗留问题留给历史”。例如,成都市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发现,一些已建成的小企业、微污站、农污设施等,存在排污口未办设置手续、未纳入日常监管的问题。为从源头上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消除环境风险和隐患,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克服疫情影响,通过召开了专家评审视频会,对入河排污口设置进行充分论证,积极帮助编制单位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报告、补充相关资料,指导企业落实环境保护和风险对策措施,确保项目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历史问题有效解决。机构改革职责划转以来,成都市已完成该类入河排污口补办设置手续44个。

三是注重三个“严”,铸就“四川质量”。全面系统梳理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形成入河排污口工作手册和政策技术、经典案例汇编。结合四川实际,出台“设置审核程序暂行规定”“工作要求”等文件,凸显行政审核合法合规、严谨高效。建立完善审核专家库及管理办法,实行专家“三三制”组成原则(生态环境、水利水务、行业领域专家各占三分之一),切实把好审核技术关。目前,四川已吸纳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等83家科研院所、知名大学的专业人才充实专家库、库内专家达176名。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功能区划、“三线一单”等有关规定要求,以从严审核倒逼污染治理,逐步实现水质管理与污染源管理有效衔接,推动水环境治理持续改善。截至今年10月,四川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8.5%,较2018年提高10个百分点;长江水系岷江、沱江流域水质改善尤为明显,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较2018年分别提高10.5、37.5个百分点。例如,四川隆昌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作为保障园区经济发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基础设施,自2017年以来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完成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隆昌市碧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四川隆昌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责任主体,曾多次就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设置提供论证报告,但因不关注地方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未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角度论证等问题,未能通过专家技术审查会认可。在排污口审核过程中,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及各级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功能区划、“三线一单”等有关规定要求,通过严格审核倒逼污染治理,逐步实现水质管理与污染源管理有效衔接,推动水环境治理持续改善。最后该报告经过10人次专家现场审查、25人次各类专家技术审核及指导,报告才取得了专家组、生态环境厅和水利厅的一致认同,顺利通过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