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总磷成为长江首要污染物,总磷污染问题成为制约长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重要瓶颈。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多措并举,强化“三抓、三强、三聚焦”,实现产业价值、流域水质和绿色颜值全面提升。

一、狠抓全面转型升级,产业价值彰显

狠行业转型、技术攻坚和综合利用,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破解产业“小、散、低”发展难题,一批磷化工特色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强势崛起,含磷母液处理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力带动了全省三磷产业提档升级、换挡加速。

(一)狠抓行业转型,产业“呈规模”。坚持“育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强园区”总体思路,结合四川磷化工产业特点优势,依托龙头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引导低端低效能磷化工企业退出,推动粗加工向精细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目前,四川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德阳磷肥、乐山和广安含磷农药等一批特色磷化工产业集群,引导林辰化工、茂源磷化等25家磷化工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狠抓技术攻坚,科技“促升级”。出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文件,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鼓励引导磷化工企业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推动科技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融合。德阳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化工协会、四川大学等合作力度,联合攻克了磷石膏改良土壤、磷石膏余热余压煅烧等关键共性技术;乐山福华、和邦生物在全国率先攻克含磷母液处理技术难题,实现年减排总磷1.2万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狠抓综合利用,经济“见效益”。结合四川磷化工企业集中、磷石膏库存量大等特点,大力推进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率先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通过创新消纳技术、培育处置企业、完善产业链条等方式,不断拓宽磷石膏综合利用渠道,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创新、集约、高效发展,闯出了一条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循环之路。目前,四川磷石膏产业上下游链条已逐步完善,培育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30家,年消纳能力750万吨,7个磷石膏库实现清库。德阳市连续四年实现“产消平衡”,综合利用水平居全国前列,成功入选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二、强化突出问题整治,流域水质实现改善

强化矿井水、废污水和渗滤液治理,全面提升含磷废水管控能力和水平,大幅减少含磷废水排放,四川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省地表水总磷平均浓度由5年前的0.115毫克/升降至0.061毫克/升,降幅达47%,原有20个总磷超标断面已实现全面达标。

(一)强化矿井水治理,确保“全达标”。坚持工程措施、日常监管和废水处置“三到位”,全面加强矿井废水治理。采取疏堵结合,落实矿区雨污分流和堆场规范化建设等工程措施;对部分重点磷矿企业安装总磷和总固体悬浮物在线监测设施,实时动态监控废水处置排放情况;因地制宜处置超标涌水,确保稳定达标。目前,全省36家磷矿已全面完成矿井水治理,12家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均实现达标排放。

(二)强化废污水处理,力争“全回用”。作为磷资源优质大省,四川在严格落实黄磷行业生产废水零排放基础上,自加压力率先开展磷肥行业废水全回用,科学实施化工园区水平衡核算,完善防渗堵漏、雨污分流、分质回用等措施,推动废水处理排放达到更高标准。目前全省14家黄磷、62家磷肥企业全部实现废水收集回用不外排,年减少废水排放量超过400万吨。宏达磷化坚持工业废水循环化利用,实施“三回用、两分流、一平衡、零排放”,每天产生的6693方废水全部回用。

(三)强化渗滤液处置,实现零排放”。结合磷石膏堆场实际,逐编制“一库一策”整治方案,一制定渗滤液处置措施,采用防渗漏、防溢流、工艺回用、绿化回用等措施,疏堵结合确保实现渗滤液零排放。目前,全省保留的26个磷石膏库均配套完善渗滤液收集回用设施,实现了零排放,其中渗滤液工业回用总量超过95%。德阳三佳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多措并举抓整改,实现“变废为宝”,到2022年7月共收集、回用渗滤液13.5万方。

三、聚焦生态保护修复,绿色颜值提升

聚焦渣场整治、矿山修复和常态监管,大力开展复绿、还绿和护绿行动,巩固和提升磷石膏堆场和“三磷”矿山问题整治成果,昔日的渣场和矿山如今变成绿色公园,其中4个创建为国家级绿色矿山。

(一)聚焦渣场整治,复“绿”于民。坚持“安全稳定、环境优美”原则,大力推进磷石膏库综合整治。在落实坝体整形、防渗、排水、安全监控等措施的基础上,通过超量清运、堆坑填埋、边坡整治、植被恢复等措施,为群众生活增添绿色风景。目前,德阳一地就整治磷石膏堆场17座,整治磷石膏总量约4000万方,覆土复绿面积5万平方米。

(二)聚焦矿山修复,还“绿”于山。按照“谁开采、谁负责、谁治理”原则,督促矿山企业全面落实矿山生态修复责任,履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使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矿区地表植被得以及时恢复,动植物种群影响可控。目前,已全面停止九顶山等自然保护区内探采矿权48个,封闭井硐243口,生态修复磷矿矿山24个,修复面积77.5万平方米,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4个。

(三)聚焦常态监管,护“绿”于行。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定期开展巡查检查,及时发现整改边坡坍塌、排水不畅等问题,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持续巩固提升治理成果。2022年四川省印发了“三磷”污染整治攻坚行动方案,立足问题、立行立改、动态清零,持续巩固“三磷”整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