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腹地,群山叠翠。在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玉华社区岩根河村,一座占地不足1平方公里的磷矿——瓮安大信北斗山磷矿,以“小而精”的姿态,成为全国绿色矿山的典范。这里不仅蕴藏着1300余万吨优质磷矿资源,更承载着一段“向生态要效益”的传奇故事。
“过去一提矿山,大家想到的是尘土飞扬、山体裸露。但今天,我们要让矿山变成‘绿洲’。”瓮安大信北斗山磷矿总经理鲁成伟在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现场,指着远处复绿的边坡,语气坚定地说。这座年开采规模50万吨的矿山,始终秉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连续三年实现“零污染事故、零行政处罚、零安全事故”,更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荣誉,成为行业标杆。
科技赋能——“五化矿山”破解传统开采困局
瓮安大信北斗山磷矿的绿色转型,始于对传统采矿模式的颠覆。
充填技术:变废为宝的“魔术手”
“过去采选矿导致尾砂堆积成山,既污染环境,又增加公司成本。如今,我们通过充填系统将其制成充填砂浆回填井下,解决尾砂堆积问题的同时,充填砂浆凝固后又替代井下保安矿柱,提高了矿山矿石回采率,真正意义上实现‘变废为宝’。”矿山副总工程师向伟介绍道。瓮安大信北斗山磷矿采用“上向分段充填采矿法”,将尾砂与胶凝材料混合后制成充填砂浆回填采空区,既避免了地表塌陷,大大提升矿山回采率,又将尾砂“吃干榨净”。仅2024年,矿山便消纳尾砂排放32万立方米,节约尾矿库用地50余亩。
智能管控:井下织就“安全网”
井下巷道内,Wi-Fi信号满格,调度室的智能监控子系统自动抓拍井下未戴劳保用品的违规者;声光报警器的红光扫过岩壁,宛如矿山的“安全卫士”一刻也不停歇;井口的“电子哨兵”生物识别信息管理系统正在认真检查每一个人身体状况……安全副总经理刘军在井口值班室对着有序入井的工人感叹道:“现在下井就像机场安检,安全又智能!”通过“六大系统”建设(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信联络等),结合双控管理系统和自主研制的安全管控平台,实现井下人人查隐患,处处保安全的局面,实现向本质安全的跨越发展。同时,大力推动智能化建设,让矿山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织网”,实现近三年安全生产零事故。
生态修复——从“疮疤”到“绿肺”的涅槃
在瓮安大信北斗山磷矿,“边开采、边修复”不是口号,而是刻入基因的行动准则。
岩根河村的“复绿奇迹”
2022年,矿山启动“边坡生态修复2.0工程”,采用“微生物固土+乔灌草立体种植”技术,在陡峭岩壁上种下刺槐、紫穗槐等耐旱植物。村民舒甫亮感慨:“以前这里光秃秃的,现在连野兔都回来了!”三年来,矿山累计复绿面积超5万平方米,植被覆盖率从开采初期的不足30%跃升至85%。
环保工程师李华的坚守
“我们每月对矿区水质进行动态检测,做到心中有数。”李华展示着手机上的水质检测报告,“你看,矿坑涌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类水质标准,直接用于井下生产和道路降尘,一滴都不浪费。”瓮安大信北斗山磷矿始终秉承生态发展理念,现而今,矿区绿化、喷淋洒水、轮胎清洗、货场封闭、矿井水回收利用……一系列的措施都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生态责任担当。
社区共生——矿企与村民的“双向奔赴”
绿色矿山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就业帮扶:家门口的“幸福岗”
矿山优先招聘周边村民,提供技能培训。村民赵俊发从普通矿工成长为锚网台车操作员,年收入翻了两番。“以前外出打工,挣不到钱还回不了家,现在既能照顾老人,还能参与家乡建设,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目前,矿山员工中大部分为本地户籍,相应矿石运输业务也委托地方运输车队承担,带动岩根河村人均年收入大幅增长。
文化共建:守护亿年的“生命密码”
瓮安大信北斗山磷矿所在的瓮安生物群,保存着6亿多年前的动物胚胎化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摇篮”。矿山主动避让国家划定的核心保护区,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化石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评价:“他们的保护意识让我们看到企业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未来蓝图——从“绿色矿山”到“零碳矿山”
站在新起点,瓮安大信北斗山磷矿的绿色实践仍在升级。
能耗革命:向“双碳”目标冲刺
2024年,矿山建成“能耗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优化设备运行参数,提高了矿山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同时,积极响应国家节能降耗号召、缓解电网高峰负荷压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一步,公司将启动错峰用电管理,通过科学调整用电时段,优化能源使用效率,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循环经济:打造“无废矿山”产业链
2025年矿山将与科研高校、院所合作研究磷石膏、尾砂综合利用新技术,计划探索一条磷石膏产品替代传统水泥胶凝材料制成充填砂浆乃至尾砂制成生态砖的新路径。“我们的目标是让不可再生资源价值最大化。”总经理鲁成伟信心满满。
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生态文明攸关人类发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富矿精开”的政策引导下,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瓮安大信北斗山磷矿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生的壮美画卷。
文/向伟 康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