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村位于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西依岌山,东临沭河。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朱村时作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重要指示。朱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周围9个村庄建成一村带九村“好日子”示范区,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全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山东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着力打造“两山”转化的“朱村模式”
党建引领定方向,“红色+绿色”创建模式助力“两山”转化。临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朱村“两山”基地建设,多次到朱村专门指导帮扶“两山”基地创建、生态环境整治、乡村生态振兴等工作,制定《临沭县朱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了村集体增收绩效奖励机制,2022年,朱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33万元增加到10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43万元增加到1.83万元。建设国家AAA级朱村红色旅游区,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设临沭县委党校朱村分校和曹庄镇朱村现场教学点,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充分发挥“红色”优势,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改善定基础,“保护+发展”协同增效助力“两山”转化。临沭县将生态保护放在朱村及周边片区建设的首要位置,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创新农村垃圾再生资源回收处置和环卫一体化“两网合并”新方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秸秆资源利用率95%以上。推进污水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实现朱村及周边片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以朱村为核心的片区169户屋顶光伏并网,实现年发电收益180余万元,推广电排灌、电气化农业大棚等项目6个,年增收40余万元。引进山东金盛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秸秆纤维项目,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文旅融合定路径,“传统+现代”高效发展助力“两山”转化。培育现代农业,以“地理标志+基地(农户)+龙头产业”的产业化模式培育现代农业。注册了“珠村” 、“七岌山”等多个特色商标,打造“朱村味道”电商品牌,连续多年产值突破2400万元。发展特色旅游,整合“田园风光、明清古建、红色印记、淮河治理、民俗技艺”五大资源优势,实施了“中国红村”改造项目,规划建设了“五馆四区三基地”。建设沭河“好运角”生态休闲观光景区和国家AAA级沭河古道湿地公园,并建设黄白总干排沿河湿地公园,增加了游客休闲娱乐场所,年均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
凝聚经验创建国家级“两山”基地
为推进创建国家级“两山”基地,临沭县针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存在薄弱环节、“两山”转化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绿色高质量发展产业不强效益不高等问题提出相应措施,深入挖掘“两山”转化的潜在动力。
立足顶层设计推动国家级“两山”基地创建。临沭县将积极构建“两山”转化机制体制和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把“两山”元素融入县域旅游、乡村振兴,对“两山”转化的措施予以多方支持与培育。加强对区域国土空间功能的统筹安排,充分考虑生态、生产、生活、文化等不同的空间单元的划分。按照《朱村片区党性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民创新基地共建协议》要求,全面细致分析创建基础条件、现状问题及优劣分析,确定建设目标、任务措施及重点工程,全力做好创建工作。
立足环境质量改善持续开展环境问题治理。围绕散乱污、畜禽养殖、入河排污口、挥发性有机物和秸秆禁烧等相对突出的专项工作,实施常态化排查整治,把问题摸清摸细并有效整改到位。同时,结合“百千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及时调整并优先治理朱村及周边村居的生活污水问题,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打造生活污水治理的“朱村样板”。
立足乡村振兴持续优化文旅融合思路。绿色和红色是朱村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建设一批“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民居,形成白天瞻仰红色历史、晚间仰望漫天星空、中间沉醉绿色休闲公园的体系性旅游。另一方面打造朱村生态文明公园,凸显绿色韵味。探索“生态+农业+服务业”全产业链开发方式,推动生态资源与全域旅游、康养、运动、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绿色发展持续扩大绿色发展成效。以柳编产业和绿色农业为基础,将绿色生态产业向朱村片区集结,通过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着力打造朱村生态产业园,突出生态产业开发和清洁能源,生态农业、旅游、康养以及“光伏+”、生物质能利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朱村片区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壮大绿色发展产业,整合产业资源,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立足经验转化完善生态环境资源转化机制。盘活生态资源家底,结合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及湿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工作,对朱村片区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梳理,积极对接、引进和落实上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推进当地生态产品的确权、量化、评估。引导金融资本向生态资源融合,建立符合朱村片区实际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评价体系,开展绿色金融统计和绿色信贷评估,探索建立“生态银行”模式,发挥生态资源与生态资产、资本之间转化桥梁的作用,实现生态产品的规模化增值。
立足典型经验加大氛围营造和宣传推介力度。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绿色发展的第一战略,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持显山露水、显乡露村,将优美的生态环境呈现出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打造朱村“绿水青山”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宣介平台,提高区域知名度。将国家级“两山”基地的创建和后续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加强“两山”理论知识宣传普及,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文:刘茂震 张磊 朱孟龙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