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间,万亩石榴园自成一景,层层碧绿点点红,美不胜收。一颗颗大红石榴缀满枝头,如同果农们红红火火的生活。

今年9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枣庄市峄城区的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察看石榴树种,了解当地石榴种植历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产业发展情况,并来到石榴种植园中向老乡们询问今年石榴种植、收获和收入情况。

石榴虽小,籽籽同心;榴枝婀娜,榴膜轻明。

在这根深叶茂的石榴树下,一场旨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增强群众获得感、厚植乡村振兴生态底色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农村生活污水有“归宿”

位于峄城区西部的榴园镇贾泉村,因明代文豪贾三近和石屋山泉而得名,地势北高南低,是典型的山区村庄。早在2011年,就利用村外南侧坑塘,采取“预处理+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处理规模达40吨/天,在华北气候条件下稳定运行十余年。湿地内郁郁葱葱,与周边石榴风光相映成趣,成为村内一处美丽的景观。

峄城区定期检测人工湿地出水和化粪池上清液水质,在符合农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村民抽取后浇灌周边石榴树;化粪池内粪渣就地堆沤腐熟利用,用于周边石榴树育苗。“黑灰水”资源化利用后,可节约种植成本约1.1万元/年,同时也增强了村民自觉维护意识,形成长效运行的良性互补,运维成本几乎为0。 

榴园镇朱村处于“冠世榴园”风景区腹地,存在村民居住分散,生活污水无法统一收集的情况,因此采用分户建设污水三格净化池的模式进行收纳,每户都安装了管网和隔油桶,餐厨废水、洗浴水等生活污水经过收集、过滤,流经自家菜地花园,完成循环利用。

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峄城分局副局长闫浩介绍:“‘三格净化池’模式的建设成本投资较少,根据每户面积以及使用情况不同,多的一千块钱左右,少的也就几百块钱。”

峄城区坛山街道张店居则采用“收集拉运”方式,按照路网将全村划分成 10 个片区。每个片区埋设 1 个容量 10 立方的玻璃钢污水收集罐,能接纳片区内 30-50 户的污水,全村覆盖率达到了 93%。污水收集罐内设液位计,污水积存到一定位置后,液位计报警提示,由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公司将污水运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原来环境差,也不愿意出门,晚上很早就休息了。自从生活污水治理以后,蚊虫变少了,路面也变干净了,每天晚上都会出去溜达一圈!”张店村村民武华欣喜地说。

村居环境越来越美,村民幸福感显著增强,得益于峄城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管护便捷”的原则,峄城区积极争取资金,搭建投融资平台,全域布局、梯次推进,探索出了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收集转运、建设污水处理站、分散处理、生态治理等五种模式。同时,建立了“有人员、有制度、有标准、有资金、有考核”的“五有”管护模式,实现“建管分离”到“建管并重”转变。探索了“属地+国企”一体化运维模式,由项目建设企业成立专业环保公司开展运维管护,实施专业化管理,确保污水治理设施持续发挥效益。

今年年底前,峄城区将实现全区316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建好更要管好用好

峄城区为农村生活污水找“归宿”,是山东省坚持统筹谋划、注重建管并重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的真实写照。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活污水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突出问题。治理过程中,山东省按照先环境敏感和污染严重地区、后一般区域,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治理环境敏感区、人口集中区域村庄。“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大汶河流域、南四湖流域等重点区域治理,今年底将基本完成上述区域治理。”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环境处一级调研员、省乡村生态振兴专班办公室负责人韩京安表示。

在加大财政资金保障的同时,2021年以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先后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签署协议,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搭建融资平台。目前,已审批授信金额172亿元。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污水治理方式必须从每个村庄特点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搞“一个方子治病”。去年,山东省将治理方式扩展到7种,指导各地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任城区西营村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排入人工湿地,运维费用由区政府统筹,每年列入区财政预算。金乡县殷李村打破村庄行政界限,开展集中连片治理,按照区域“1+N”治理模式整体推进,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处理后的污水用于灌溉,进行资源化利用。蒙阴县坦埠镇诸夏社区作为山区丘陵村庄,开挖铺设管渠难度大,综合采用原位生态净化槽、潜流湿地等生态化模式开展治理,出水用于花园、菜园浇灌以及当地九孔莲藕种植,一举多得。

韩京安深有感触地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必须要可持续,不能‘造盆景’,也不能‘一阵风’。要确保效果持久,关键还要靠‘制度’。一方面,制定运维办法,明确农村生活污水运维‘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让各地有章可循。今年,我们对之前的办法进行了修订,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明察暗访制度,及时发现整改问题,不断巩固治理成效。”

在莒南县洙边镇环河崖村的生态氧化塘,芳草碧绿、水波涟涟,好一幅山水田园美景。谁能想到,原来这里一度蚊蝇纷飞、臭气熏天,路人纷纷掩鼻而过。

“我们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国企参与、镇街分担、村居自治’的原则,一体规划、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期分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临沂市生态环境局莒南县分局局长田锋说,今年3月份,组织开发了“莒南县乡村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远程监控、水量监测、实时预警、APP打卡、运维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全过程监管,彻底解决了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处理站点和收集池(罐)多、区域面积大、位置分散、不便于快速有效监控管理的难点、痛点问题。

截至目前,山东省已有3万余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完成治理后基本解决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等脏乱臭问题,真正实现了以治污“小成效”推动农村“大变样”。


文:刘茂震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