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襄阳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围绕省厅执法重点项目开展执法工作,强化执法工作抓在日常、严在日常、评在日常的工作导向,着力在执法力度、精度、强度、温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抓专项、建台账、顺机制、强管理,强化环境执法工作,切实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利器、重器作用,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抓”专项,提高发现问题能力
2023年以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狠抓专项执法行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极大提高了环境隐患问题的发现和处理能力。2月份,组织开展了工业废气排放专项执法,全市共检查涉气企业260家,发现环境问题117个,依法立案查处28起,罚款83.85万元。2月25日至3月10日,各分局对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了第一季度综合环境执法检查。3月6日,市局组织3个工作组,分区域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督导帮扶,累计排查检查涉危险废物企业113家,检查发现53家企业存在环境风险隐患问题69个。3月11日至17日,组织执法骨干,分四个组对宜城、南漳、谷城、老河口四地的80家重点工业园区排污企业开展了交叉驻点执法检查,发现66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134个,分类处理后交属地分局依法查处。3月20日至31日,委托第三方提供技术支持,辅助执法人员,对全市第一批53家重点和复杂的化工企业,开展污染源排查、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评估等全方位、体检式执法帮扶检查,共排查出环境问题520条,分别依法分类处理后交办属地分局。4月3日,印发《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常态化“四不两直”检查方案》,自4月起由市局党组成员带队在全市开展常态化“四不两直”现场检查,截至目前,共检查点位19个,发现环境问题21个,均及时交由属地分局依法查处。1季度,襄阳市共立案148件,下达行政处罚65件,处罚款268.427832万元,查封扣押2件,移送污染犯罪1件,发布典型案例24件,充分发挥负面典型案例的震慑警示作用,起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
二、“建”台账,督促问题分类处理
过去,襄阳市交办案源分散,谁发现谁交办,交后督办少,导致交的多,处罚的少。今年3月,襄阳市建立环境问题“一本账”,统一实施案源交办调度,通过集中收集国家、省、市发现的案源,依法分为ABC三类(A类立案查处,B类进一步核实后查处,C类督促整改),环境问题台账定期交办属地分局,专人负责管理、调度,做到一个入口一个出口,避免重复交办,破除“该立案不立案、立案后不查处、查处后不结案、结案后不后督察”的症结。
另外,襄阳市建立了执法支队与执法大队在案源查处上“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市执法支队可以直接查处县(市、区)执法大队管辖的案件,也可以把市执法支管辖的案件交由县(市、区)执法大队办理。同时,县(市、区)执法大队也可以把自己管辖的案件报请市执法支队处理。支队与大队上下联动,群策群力,形成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的办案合力。
三、“顺”机制,保证案件办理质量
随着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改革推向深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制定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案件主办人制度、执法记录仪使用规范、环境行政处罚普通程序实施细则、执法文书模板、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流程等,明确了环境行政处罚委托事项和权利边界,建立了城区大队统一执法文书编号、统一案件办理程序、统一执法文书使用、统一备案审核监督、统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统一使用行政执法专用章的“六统一”工作模式,不断提升执法案件办理质量。
2022年6月以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案件审核模式。一是依据委托权限,分类分层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案件审核工作,一般行政处罚决定由分局进行法制审核,集体讨论决定,重大执法决定在分局讨论的基础上,由市局再次进行案件审核,召开案审会,集体讨论决定。二是改变传统现场会议模式,改为远程视频会议,将原来谁的案件谁参加,改为11个分局、大队领导和执法骨干全员参加,通过一个个的案件推敲、讨论,让执法人员在过程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断提高全市环境执法办案能力。三是邀请市纪委监委驻点纪检组组长和市局机关纪委专职副书记列席案审会,参与案情讨论,对每个案件进行监督,确保不发生失职渎职等违纪问题,保证每个环境处罚案件清清白白,经得起各级审查。
四、“强”管理,激发执法人员活力
加强执法队伍教育管理,实行积分晋升、优胜劣汰和末位淘汰的激励方法,开展轮岗交流和执法队伍作风整顿。对2022年全年执法人员案件办理情况进行绩效分析,对案件主办人办理案件数量超过10件,协办案件超过10件的执法人员,在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等优先推荐,让干事的执法干部受到尊重,得到提升。对城区各派驻执法大队41名执法人员进行了轮岗交流,占比37%,促进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廉洁从政。通过轮岗,激发了执法队伍活力,既促进了执法队伍勤政廉政建设,又让执法干部能够获得不同环境、多种岗位的锻炼,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形成了执法人员合理轮换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为打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主力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重”帮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发布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骆驼集团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等138家企业被纳入“正面清单”企业管理,可减少或免于现场执法检查。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或项目,将强化帮扶指导,实施差异化监管,做到有需要有服务,无需要不干扰;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科学合理配置执法资源,减少入企频次,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非必要不进企业进行现场调研指导,主要采取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等非现场方式开展。对严重违法企业从重处罚,移出正面清单,列为“双随机、一公开”特殊监管对象。建立“分局负责大队、中队对应乡镇、执法人员下沉企业”的三级环境执法监管网格体系,将所有执法人员全部下沉至执法一线,以管家式服务,刚柔并济,既对企业实施执法监管,又帮扶企业排忧解难,助企发展。
同时为实现对企业科学、精准、依法监管,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先行先试,开发建设了“企业环保码,实现“码”上公开“码”上监管。依托数据共享手段,在不降低监管力度的同时减少对企业的打扰,通过实时采集高频动态更新的在线监控、用电管控、排污许可证、行政处罚等业务数据,并以数据驱动,进行智能协同分析,综合研判,目前已覆盖全市10014家企业。
文/襄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朱延生 张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