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襄阳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坚持“三常六度”(抓在日常、严在日常、评在日常,着力提升力度、强度、深度、精度、效度、温度),特别是开文厅长对襄阳开展“四不两直”检查帮扶后,深刻反思思想、站位、作风、能力四个方面的问题,查补系统治理、环境管理、风险防范、队伍建设四个领域的短板漏洞,坚定决心,迅速行动,整治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作风,奋力争取工作质量和队伍素质双提升。今年一季度,我市依托各类专项执法行动,查找环境问题2052条,采取建立台账、分批交办、调度督办等措施,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和环境问题限期整改双向发力,立案148件,下达行政处罚65件,查封扣押案件2件,移送污染犯罪案件1件,发布典型案例24件。重点工作措施有九条:
一、优先开展工业废气排放执法。以工业园区和企业为重点,以秋冬季细颗粒物管控、夏季臭氧管控为关键,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园区、片区涉气执法检查,开展臭氧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应对巡查检查。今年检查涉气企业260家,发现环境问题117个,立案查处28起。
二、每季度开展工业园区专项执法。每季度的第三个月上旬,各分局对辖区的工业园区企业开展集中自查。中旬,市局组织执法尖兵开展驻点帮扶执法检查。3月11日至17日,市局抽调业务骨干对宜城、南漳、谷城、老河口四地工业园区的80家重点排污企业开展了驻点执法检查,发现66家企业的环境问题134个,其中涉嫌环境违法类问题28个,整改类环境问题106个。
三、深入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3月6日,市局组织3个检查专班,以县级自查、市级抽查的方式,分片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督导帮扶,检查涉危险废物企业113家,发现53家企业环境风险隐患问题69个。
四、加强专业技术支持。3月下旬,市局统一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辅助执法检查,对53家重点企业综合“环检”,查手续,查设施,查效果,查排放,查漏洞,查风险,全面检查,精准帮扶。检查过程由执法人员主导,发现涉嫌违法行为当场固定证据。共排查出环境问题520个,已对29条涉嫌违法问题立案调查处理,对49条涉嫌违法线索进一步核实后依法处理。
五、常态化“四不两直”检查。4月初,市局、分局同步启动“四不两直”现场检查,市局成立检查组5个,每组4人,有包括局长在内的5名党组成员,各组配备支队1名、科长1名、执法尖兵1名,每两天开展一次检查,每旬检查5次。目前,市局检查组已暗访点位19个,发现环境问题21个,均及时交办处理。各分局按照市局的要求和方式,同步开展常态化“四不两直”检查。
六、实施工业园区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印发《襄阳市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2023—2025年)》,重点落实县市、开发区环境管理责任和市县部门监督责任,巩固园区环保管理机构、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环境监管、风险防控体系四个方面的基础,推进30项攻坚提升措施,以期尽快系统解决园区、行业、企业“软硬件”问题,提升园区企业治理水平。4月2日,市政府部署开展园区和企业环境问题集中自查,坚持查处与治改结合,坚持分级分类治理、整体全面提升,整治环境管理和治理乱象。
七、环境问题分类处理、限期办结。收集国家、省、市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线索,建立台账,分类处理。环境问题分批交办分局,专人登记管理、调度督办,做到一个入口一个出口,破除“该立案不立案、立案后不查处、查处后不结案”的弊病。市局定期召开问题清零交账会,实行分批交办、限时交账、逐一销号。
八、优化案件审理模式。依据委托权限,分类分层开展案件审核,一般行政处罚决定由分局进行法制审核,重大执法决定由分局初审,支队复审,市局集体讨论决定。改变案审会议模式,召开远程视频会议,11个分局、大队负责人和执法骨干参加视频案审会,讨论、交流、点评,审训结合,案件得到处理,队伍受到教育,行政执法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加强管理科室、监测与执法联动,纪检组、机关纪委、审批、监测、水气土、应急等单位负责人列席案审会议,共同审议,共同监督把关,互通信息,全程联动,有利于监督执法人员正确履职,又确保了案件的办理质量。
九、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队伍教育管理,实行积分晋升、优胜劣汰、末位淘汰的激励方法,开展轮岗交流和执法队伍作风整顿。对2022年度办理案件超过10件,协办案件超过10件的执法人员,在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等优先推荐,让干事的执法干部受到尊重,得到提升。对城区各派驻执法大队41名执法人员进行了轮岗交流,占比37%。通过轮岗,激发了执法队伍活力,促进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加大执法力度,优化执法方式,加快问题台账销号,有序开展20多项专题执法,确保环境问题全面整治,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环境风险有效防范,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文/襄阳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