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时刻往往被定格于一瞬间,于是,一瞬间成为了永恒,在时间和空间转换发展中,随即成为历史坐标,值得人们去铭记。

2019年11月23日,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下达原包神铁路集团与原神朔铁路分公司整合重组为国能包神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包神铁路”)的命令,新组建的包神铁路作为“双百企业”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改革“试验田”,牵住机制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深耕细作,结出累累硕果。到2022年,机制体制改革重组顺利完成,向集团公司党组交出实打实的包神答卷,走出一条具有包神特色的国企改革发展之路。

运输:春华秋实硕果香

从天空俯瞰,自中国北疆中蒙边境甘其毛都口岸出发,踏上茫茫戈壁,凌越乌拉特草原,穿过阴山山脉,深入库布齐、毛乌素两大沙漠,两次横渡黄河,驶出吕梁山山脉,直到中国中部山西朔州,872公里铁路全线发力,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运输场景。

改革重组难字当头,更需敢字当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在工作实践中体现落地见效的真功夫?

打通大柳塔分界口,疏通运输节点,延长机车交路,推行“地乘分离”,实施“属地修”模式,最大限度提升主通道能力,最大化组织万吨列车运行,最大化满足万吨机力供应。

强化市场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和“抢滩”意识,加强与各大铁路公司交流协作,采取签订量价互保协议、开办集装箱运输业务、取消综合服务费等举措,维系老客户,拓展新客户,大力拓展地方煤和非煤运输市场,不断引流上线,实现了增运增收。

确保一体化运输的前提下,实施全员营销改革,协调解决地方客户煤炭、非煤品以及蒙煤经包神南线、神朔线、朔黄线的发运限制,同时承诺一定的运力配置,将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黄金运输主通道效率优势最大化释放。

包神南线各车站在没有一条万吨列车到发线的情况下,利用区间、专用线组合开行万吨列车,单日最高开行35对,较整合前增加3对,全年平均运行图兑现率在97%以上,居国内铁路前列。

2021年6月25日11时32分,包神铁路神木北站,全球首台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神24”一声长鸣,牵引着万吨运煤列车徐徐出发,开启了拥有16项技术创新、12‰的坡道上单机可牵引万吨货物列车,被誉为全球重载铁路动力之王的“神24”电力机车的运煤之旅。

一时间,捷报频传……

如果站得够高,你会看到从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到山西朔州到近千公里的铁路线上,星罗棋布排列着一列列满载乌金和白货的列车,有393台列车在铁路线上疾驰,872个乘务组值乘,有6355名机车乘务员坚守在岗位上。

2020年、2021年实现总运量近6.2亿吨,包神铁路集团正加速向3.0时代迈进。

文化:品牌传承源流长

“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使两家人成为一家人,两股绳拧成一股绳,确保1+1>2的重组整合效果。”

“要按照‘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的理念,既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又取长补短、扬优弃劣。”

想“合”的事,讲“合”的话,干“合”的活!

注重在思想中“容”,达到在文化中“融”,在思想中“和”,达到行动上的“合”,从而达到思想融合,行为融合,文化融合。

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涵养下,包神铁路不断汲取原包神铁路集团和原神朔铁路优秀文化,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一路同行,一路奋进”的奋进文化体系。

将目光瞄准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铁路运输企业,同行奋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改革创新。

将目标定位于智慧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为核心的物流体系建设,优化运输产业生产力和资源配置布局,盘活劳动用工存量,降低管理成本,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包神铁路以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无私无畏的使命担当,迎难而上,抢滩攻关,持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和创新创效。这极大地提振了干部职工创业信心和激情,一大批管理、生产、机车运维的创新成果,运用在各生产领域。

“机车属地修”和“地乘分离”机制体制改革,从源头上解决了困扰机务系统的两大难题,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平均每台机车检修停时压缩47天,相当于每台机车增加货物周转量2940万吨公里,增加运输收入500万元,降本增效成绩斐然。

神朔铁路地乘分离是将机车乘务与地勤分离进行专业管理,实现乘务员一次出乘作业环节中的始发站和终到站调车、出入段、整备、保洁等环节一体化管理。此举节约乘务员72人,神池南减少公寓需求76间,每年节约成本约600多万元。

地乘分离改革盘活了调度、车务、机务的运输组织信息通道,阶段计划的准确性和兑现率大幅提升,朱盖塔至神池南间旅速由43.5千米/时提高至47.4千米/时,在运量增加的同时,还将非天窗时的机车使用系数由改革前的0.63降低到0.61,切实提高了机车利用率,为下一步实现长交路混合轮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8月5日,随着18467次列车从神池南站开出,标志着神朔铁路交直流混合轮乘正式拉开帷幕。通过开展交直流混合轮乘,有效释放包神铁路整体运能,加快机车周转率,缓解乘务员紧张局面,为一体化运输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幸福工程”“文化福利”给包神人带来了巨大的人本关怀,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勇于破难题、闯难关,包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通过企业党建创新发展所释放的红利逐步得到满足,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聚合。

包神铁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府谷至安康旅客列车年发送旅客近13万人,解决了老区人民出行难题;积极推进职工“进京就医”服务绿色通道的开通,帮助职工及家属便捷就医,进一步提升职工幸福感和企业归属感;扶贫救困,设立大病救助、书画义卖、金秋助学等项目,帮扶金额约1400万元,切实践行了央企的社会责任;“引水入站”,解决小站“吃水难”,府谷岩层水彻底解决2000余人饮水安全;在疫情防控期间,党员群众自发捐助善款1517514.50元,在第一时间分别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各捐款758757.25元。

这就是包神人的品质,这就是包神人的情怀。

就这样,重组改革让一批“先手棋”走在前列,变成了先行先试可复制经验的“示范点”。

发展:星光不负赶路人

一条是“退”的消息:从2020年开始,神朔铁路停运神木北2台40吨/时燃煤锅炉,同时永久关停养殖基地养猪场和养鸡场。

一条是“进”的消息:2020年11月开始,神木北地区包括机务分公司神木北办公区全面采用地方大暖供暖,按照每平方米6元计算,此举将每年多投资近1000万元。

从字面上来看,关停燃煤锅炉采用地方供暖不合算,多花了钱。包神铁路集团将履行政治责任放在首位,践行“两山论”,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不仅只算经济账,更注重算政治账、环保账、安全账。

包神铁路积极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责任,完成17个污水处理厂、8个环保煤棚的改造,淘汰36台燃煤锅炉,有序推进8个长大隧道煤灰治理。管内各专用线装车点、抑尘喷洒点全部达标,煤灰撒落厚度由原来每周14厘米降到现在的1厘米。在大柳塔区域安装声屏障3210米,降低噪音对居民的影响,最大限度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铁路高速发展与节能减碳减排同步实施,以科技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神24”“神12”“神8”交流机车技术改进,加快商品化HXN6型“动力电池组+柴油发电机组”油电混合动力机车上线运营,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强化运输组织,提升主通道运力。坚持“吨车必争”,紧盯重点环节,加强车货衔接、机列衔接,做到“盯得准、装得上、运得出”,最大限度组织开行万吨列车,神朔和包神南线基本实现满运行,充分发挥运输产业链集疏运优势。同时优化机车配置,调整“神12”“1+1”模式牵引机车交路,开展“神24”机车在神朔线单机牵引万吨列车试运行,确保保供运输持续高位运行。

持续压实安全管控责任链条,持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紧盯委外队伍安全管理,“无差别、一体化”对各类施工进行全过程、无死角监督、检查和盯控,严格落实承包商“黑名单”制度。

推进国家能源集团“基石”项目重点工程,神华铁路调度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完成了“重载铁路线路智能运维基础科学问题”“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两项国家项目申报,已获科学技术部公示。覆盖智能运输、智能装备、智能运维、智能管理4大领域的“智慧包神”建设持续深入,建设了数据治理平台和数据资产地图,实现公司生产和经营管理关键数据可视化和经营管理“一张图”的综合展示。

发展无止境,改革不止步。包神人怀揣梦想,扛起责任,笃定创新,拼搏实干,撬动了铁路行业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

展望未来,带着创新基因的包神铁路集团,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必将作出更多、更广、更大的贡献。

(文/李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