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以来,生态环境部门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攻坚工作,积极探索智慧型执法模式,拓展非现场监管手段,充分运用科技执法手段,不断提升执法效能,将无人机理论及实操培训纳入岗位练兵重点项目予以实施。
据悉,4月中旬,荆门市生态环境部门在日常执法监管过程中,面临执法人员少、监管企业多、工业园区面积大、监管环境复杂等问题,而无人机具备体积小、巡飞范围大、易操作、易取证的特点和优势,在工业园区、高架源、入河排污口、秸秆禁烧等区域和环境里,市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利用无人机进行巡飞检查。
在环境执法过程中,通过对无人机的使用,让环境执法有了“第三只眼”加持,将环境执法由过去的“地面”延伸到“空中”,由过去的几人查一个企业,变为一机巡查一个片区,实现了传统执法向科技执法转变,拓展了环境执法的空间和维度,提高了环境执法的精准性、高效性和覆盖面。
此次培训,荆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邀请第三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现场授课,主要围绕无人机理论讲解和操技操作内容进行培训。现场,技术人员重点对无人机系统原理性能、调试、保养维修等多方位做了详细的讲解,同时在室外进行了实操演示和培训,确保执法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无人机飞行技巧,真正做到“四会”——即会使用、会检查、会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会上,还实行了“1对3”培训方式,即从1个科队选调3名无人机操作技术强的执法人员,通过集中辅导理论知识,模拟实战巡飞训练,培养出理论基础实、实际操作强的无人机操作“能手”。
接下来,荆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将组建3个无人机飞巡中队,并为每个中队配备1~2架无人机,通过“以战带训”的方式,由无人机操作“能手”在日常监管执法中向其他执法人员传授无人机操作技巧和理论知识,最终实现人人都能熟练操作无人机进行监管执法的目的。
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荆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综合利用电能监控、视频监控、在线监测、无人机、微站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2124次,其中无人机检查236架次,发现各类环境问题103个。
第三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无人机理论
文:荆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张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