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市生态环境局紧盯“全覆盖、精准化、非现场”执法监管方向,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有效解决执法力量不足、监管方式单一、执法成本偏高等诸多难题,努力为保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保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实施“网格化”执法监管模式。建立以市长为网格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网格长、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网格员的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大网格,强化与河长制、林长制等工作的有机衔接,完善网格基本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齐抓共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系统内部建立市级网格1个、县级网格5个、乡(镇、街道、园区)网格16个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小网格。形成大小网格联动、相互交织补充的格局,编织完成一张生态环境安全防护网。

推行“三三制”现场检查工作法。日常执法采取“查厂内、查厂外、访群众”“三三制”现场检查工作法,全方位、多角度查找企业生态环境问题,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对每个污染源走访周边群众不少于3名,制作查厂内记录1份、查厂外记录1份和不少于3份的访群众记录。2022年全市共走访群众1691人,涉及633家污染源,发现问题31个,已完成整改29个,真正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更新“正面清单”企业名单。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合惠企纾困企业帮扶相关政策,在2021年28家“正面清单”企业基础上,将“正面清单”企业名单扩展至62家,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综合采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电话调度等方式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实行“无事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充分发挥正面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干扰。

推广“非现场”执法监管方式。围绕污染源自动监控抓好“非现场”执法监管,建立健全非现场执法监管制度,推行统一、高效、规范的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处置程序,安排专人和委托第三方对国省控平台的运行管理情况和数据实行24小时不间断网络巡检,筛查存在问题,落实差异化监管措施,精准投放执法资源。2022年共处理信息7045条,其中处理异常信息2676条,处理停运、故障、报告等信息3710条,处理超标信息659条。

(文|蒋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