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州市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实训基地项目顺利完成建设,为广西首个地市级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实训基地。

柳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实战实训基地既是落实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执法队伍综合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开展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

上级部署方面,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建设一批环境要素及行业特色突出、可情景模拟、能使用辅助执法装备的实战实训基地。

执法需求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随着正面执法清单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等制度实施,非现场监管成常态,污染源自动监控“千里眼”作用突显。企业自动监控管理不规范、数据造假等新情况新问题应运而生,被国家和自治区列入“双打”专项行动(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重点推进,对执法队伍监管能力提出挑战考验。

为此,柳州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国家部署,结合柳州实际,从场地、师资、装备、功能拓展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考量策划,确保基地建成后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和优势。

场地条件方面,实训基地位于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10楼,采取自我管理模式,极大方便了本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的教学培训。基地总面积约70平方米,分为废水自动监控站房和废气自动监控站房,并配备了多媒体音视频教学设备,可满足线上线下教学需求,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培训提供提供集专业理论培训、实操演练和实战模拟教学为一体的“练兵场”。

装备配置方面,实训基地按照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全面复原企业现场,完成了COD、氨氮、总磷、总氮等废水自动监控设施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废气自动监控设施的安装,模拟了废水、废气排口的建设。执法人员可随时开展现场教学,真实模拟企业废水和废气自动监控现场,还可根据真实案例灵活设置各种“造假”环节,有助于执法人员熟悉掌握自动监控设施构造原理及检查要点,帮助执法人员练就发现在线监控弄虚作假线索的“火眼金睛”。

师资保障方面,主要采取“1+N”模式,“1”为柳州市染源自动监控执法指执法精英团队成员,该精英团队已成立近一年,成员源自在全区移动执法大比武中表现优秀人员和从事一线执法多年、自动监控执法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由团队成员任教,既可节约培训成本,更有利于其“传帮带”作用发挥。“N”为通过邀请或聘请大学院校、自治区相关专家库成员及各级生态环境执法专家等多种“引进来”的方式,为全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开展自动监控执法专题培训。

功能拓展方面,以基地为依托,配置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热红外成像仪、便携式VOCs测定仪、暗管探测仪等各类辅助执法装备,同时与多家执法装备企业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及时补充各类实战实训模拟需要的各类装备并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及支持。同时,基地拟计划向辖区企业和第三方运维服务公司开放,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和规范企业自动监控的管理和运维水平。

实训基地建成,为加快推进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检查能力和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领域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完善实训体系,优化现场教学设计,强化硬件设施保障,充分发挥好实战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锻造一支理论基础坚实、业务技术精湛、队伍作风过硬的生态环境执法铁军,为守护柳州的碧水蓝天提供坚实保障。

( 供稿: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