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城区远眺
导语:遵义,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人文底蕴深厚,是一座历史与现实交映、文化与生态互融、自然与人文相连的红绿辉映之城。这里召开了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有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有享誉四海的茅台酒,有香飘世界的湄潭茶……这些都是遵义的打卡标签。
近年来,遵义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靓丽底色,而且深化改革、开放创新,让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红色景区遵义会议会址
一粒朝天椒,辣透一条街,展示的是遵义人的热情豁达。一杯遵义红,香了半座城,体现的是遵义人的古朴无华。一山高粱红,烈烈入长空,洋溢着遵义人的豪情潇洒。
遵义,“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其名出自《尚书》。
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属于国家规划的长江中上游综合开发和黔中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区域。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
遵义是有名的红色之都,著名的遵义会址、红军街,可以近距离感受革命年代艰苦的岁月和革命者的丰功伟绩;娄山关可以感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和雄关声色。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是国务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时光荏苒,80余年后的今天,遵义会议精神依旧是这座城市最引以为傲的资本,也是一张不可被替代的名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远古生态农耕与现代工业文明共存的神奇土地,感受这藏在绿水青山里的别样“桃源”。
湄潭县“中国茶海”风景(摄影:康峥雄)
红色遵义美如画 绿色“茗”片邀天下
眼下正值茶园冬季管护期,贵州遵义市湄潭县洗马镇团结村茶叶种植大户刘云富正忙着给茶树修枝。刘云富的茶园共150亩,已经进入盛产期。而在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长满杂草的荒地。2018年,身为党员的刘云富贷款出资,以每年每亩130元的价格向村民们流转撂荒闲置的土地,开垦种植茶树。经过六年的精心培育,这里变成了聚宝盆。
荒山变茶山,增收的不仅是刘云富,茶园采摘、管护都需要不少工人。这几天茶园正在采摘最后一轮次茶,每天都有十多位村民来务工。
刘云富的茶山只是荒山变茶山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湄潭县通过非耕地开发等举措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很好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湄潭县生态茶园达60万亩,昔日荒凉的山坡变成了生态银行、绿色乐园。
茶叶面积的不断扩大,带来了另外一个变化,那就是“茶区变景区”。在目前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茶园—“中国茶海”,地势丘陵起伏,游客身临其中,满目葱绿,清新的空气,伴着浓浓的茶香,沁人心脾,犹如置身于绿色的海洋。
湄潭县精心打造了翠芽27°、中国茶海等4A级景区,建成精品茶庄园10个、微茶庄园112个。涌现出田家沟、偏岩塘、细沙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休闲游特色村庄。通过生态旅游新业态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近年来,湄潭县厚植“生态优势”,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做全“生态链条”,成功探索出了“荒山变茶山、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绿色发展路径。同时,始终秉持绿水青山是最宝贵的资源禀赋,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奋力建设“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贵州最美乡村。日前,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上,湄潭县获得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遵义赛德水泥有限公司(摄影:康峥雄)
以‘绿’为笔,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遵义是贵州传统工业城市,有较为扎实的工业基础,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近年来,遵义始终将新型工业化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来抓,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着力构建具有遵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过去,水泥厂是粉尘漫天、脏乱不堪的代名词。但在遵义赛德水泥有限公司,厂区绿树成荫、山水环绕,380亩厂区就像是一座花园。在公司中控楼里,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生产画面,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系统参数,就能掌握运行情况。
遵义赛德水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遵义市水泥厂,2013年通过联合重组,加入中国建材集团所属贵州西南水泥有限公司。近年来,公司实施异地技改搬迁,建设了一条日产4500吨熟料的智能化水泥生产线及9兆瓦余热发电系统,水泥年产能达220万吨。这些生产设备配齐了各种污染防治方案,推进绿色生产。
为促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做到变废为宝,赛德水泥公司采用电石渣、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代替黄沙、生页岩,用粉煤灰、燃煤炉渣代替烧页岩,用脱硫石膏、磷石膏代替天然石膏,以减少石灰石等原生材料的使用,并对收尘器收集的粉尘、水处理的污泥进行回收,作为原料回用于生产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公司也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荣誉称号。
茅台酒厂环保负责人向调研组人员介绍污水处理情况(摄影:康峥雄)
以梦为犁,奋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在位于播州区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贵州苟江(和平)经开区,酒糟利用、铝液直供、就地转化的三张“绿牌王牌”,正是园区绿色转型的主攻方向。
园区的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有机肥料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将酒糟转化为有机肥料。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科学布局“酒、气、肥、饲料”等产业项目,有机肥反哺种植茅台酒生产原料,生物沼气反哺酱香白酒酿造,实现了酒糟、曲草、窖泥等酿酒废弃物全部资源化利用。
在贵州正合铝业集团的熔铸车间,从遵义铝业运送过来的铝液,将通过熔铸生成铝棒,随后在加工车间切割,分解制成各类铝制门窗、车轮毂型材。
为了提升园区铝企集聚力和铝资源就地转化率,近年来,播州区规划1800亩用地,建成了铝加工产业园,聚集起20余家铝土矿开采企业及10余家铝深加工企业入驻投产,以此形成集“矿山—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遵义坚持生态优先,争创绿色基地,实现就地转化。截至目前,全市企业(单位)共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省级绿色工厂24家、省级绿色园区5个、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个。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458.97亿元、增长6.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美酒河”摩崖石刻(摄影:康峥雄)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矗矗青冈树,潺潺赤水河。
赤·有可观 水·无止境,赤水河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绿色屏障,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征途上的遵义,一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工业向“绿”而行。
近年来,仁怀市通过实施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修建白酒废水处理厂、退耕还林等措施,让赤水河茅台流域水更清、山更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自2021年以来,仁怀开展“四改”工作,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污,通过打好生态保护“组合拳”,近几年,赤水河(仁怀段)水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干流水质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支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Ⅲ类水质,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2023年新建白酒废水处理厂5座,设计处理规模合计1.3万立方米每天,建成投用后,全市白酒废水处理厂总设计规模可达6.446万立方米每天,能满足白酒企业生产和发展需求。
青山伴绿水,在做好水源保护的同时,仁怀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及河流两岸生态修复。连日来,茅台镇柑橘种植基地迎来了大丰收,数千亩柑橘园里点缀着金黄的果实,成为赤水河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各项监测指标显示,赤水茅台生态示范区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林草覆盖率达72.94%,水、气、声3个控制性指标达标率和完成率分别为100%,实现了“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实现共生共融。好生态带来好发展,2022年,仁怀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706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后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一直以来,遵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的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切实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遵义,青山藏不住,红绿正芳华。
作者:康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