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县")名列其中,成为河池市首个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巴马县被称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有着"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美誉,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独特,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前来休闲养生。近年来,巴马县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基本实现了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城乡因环境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的新路子。全县无重工业污染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排放超标,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县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稳定向好。巴马县荣获河池第一个"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广西园林城市"等多项殊荣。
生态创建引领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盘阳河是巴马的母亲河、长寿河,甲篆镇坐落在盘阳河畔,这里的水田地势平坦,青山连绵,林木茂盛,溪水清澈见底,犹如一幅静止的山水田林画,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候鸟人"前来养生度假。该县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筹集资金1.2亿元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力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造林10000多亩;深入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巴马境内的每一条河流和每一片山林都有了生态"管家",选聘779名生态护林员,落实公益林管护责任,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县共有33个行政村获得"生态村"命名,6个村屯被自治区授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和"绿化村屯"称号。
在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中,该县坚持建管并重、整治并举、长短结合,努力让生态成为巴马高质量发展的最靓底色。
大力推进生态造绿工程,相继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等,推行林区管理"专业护林队+村组护林员"全覆盖,不断强化保护、修复和提升乡村自然环境,有效促进了"山水田林居"的和谐共生。目前全县城区亮化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78.84%以上,植被生态质量和改善程度位居广西甚至全国前列。
全面开展河湖水环境整治。盘阳河流域已经列入广西地方性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巴马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甲篆、坡月两个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总投资1500万元的盘阳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洁项目全面实施,把重点景区和村屯保洁纳入市政管理范畴,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垃圾直排盘阳河问题;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赐福湖网箱养鱼设施综合整治,实现退渔还景、还湖于民;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标准,全县地表水城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深入开展以"清垃圾杂物、清生活污水"为重点的"清洁平利"专项行动,全面推行"户收集、村转运、县镇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完成乡村整改污水处理设施26个,运行率达98%,全县基本实现了城乡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实行"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的常态保洁制度,有效促进了村庄洁净。
大力开展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行动,不断深化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2020年优良天数为361天,优良率为98.6%,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3.5%,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3.8%。
积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把生态资源作为巴马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以"三产融合"为特征的大健康产业,围绕健康食品、健康服务、健康科技三个核心业态,重点发展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健康医养、精品体育、会议会展、生物科技、特色医药等产业,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为巴马高质量发展起好了步子,提高了巴马发展的"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