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川羌族自治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家、省、市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规划,筑牢生态之基。聚焦目标任务,抓好气、水、土、农村污染防治。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北川羌族自治县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北川羌族自治县打赢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北川羌族自治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等行动方案,全面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实施“减排、压煤、抑尘、控秸、治车”五大措施,全面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近三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均保持在90%以上,安昌河、通口河、平通河、青片河断面均达到水体功能区水质要求,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完成耕地质量类别划分、重点企业用地信息调查,完成南丰、黄家坝等18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和周边土壤修复,持续推进石椅村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短板,全县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占比达到67.9%。

生态+治理,绘就城市之美。科学开展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详细规划编制,多举措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压实自然保护地监管责任,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976.52km2,占县域面积31.6%以上。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8万亩,管护国有林112.96万亩、集体和个人所有国家级公益林33.2万亩、天然商品林55.63万亩,营造林48.6万亩,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2.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6.02%。开展矿山生态治理和修复,42座矿山完成边坡治理、植被恢复。加强地质灾害整治,完成重大地灾治理工程38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83km2。强化耕地保护,复耕复种17.49亩,整改恢复耕地1892亩,整治撂荒地208亩,实现全县耕地从2021年净流出1068亩到2022年净流入456亩。

生态+产业,谱写发展之兴。北川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大战略交汇点,境内水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北川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路径,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发展生态旅游,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天府旅游名县”,将森林景观资源与禹羌文化、感恩文化等有机结合,打造驰名中外的“辛夷花”品牌,创建全国森林养生重点建设基地1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康养基地2个、省级竹林康养基地2个、竹林乡镇1个、省级翠竹长廊2个、四川省首批国家级森林氧吧2个、市级康养基地6个、建立古树小微公园(景点)3处,林长制小微公园1处,建成小寨子沟、药王谷、九皇山、石椅羌寨等多个重点森林旅游景区,构建起1个5A级、4个4A级森林旅游集群,2022年全县接待生态旅游170万人次,收入产值6.1亿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中羌药材、精品茶叶、高山蔬菜、精品水果、优质魔芋“五大特色基地”75万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19690公顷,“三品一标”认证41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21个等。全力发展生态工业,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97家,“两新”企业12家,抢抓低空通航产业发展先机,吸引泛美航空、四川纵横无人机等重大项目落户北川,通用航空、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下一步,北川羌族自治县将持续认真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落实,积极整合生态资源、集聚科技力量,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


 文:杨擎擎 顾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