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面对“河流之痛”,站在老工业基地向泛欧泛亚开放型港口城市转型的历史风口,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着力“管、治、宣”,将“治水”作为“转型”的关键一环,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2019年,马棚堰分干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表水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省控毗河出境毗河二桥断面水质改善为Ⅲ类;市控毗河中支贯子山断面水质达Ⅲ类。青白江区水资源管理工作得到水利部长江委的高度评价,水生态价值实现“形态转换、价值转换、理念转换”,“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着力“管”,实现产业“形态转换”

青白江区作为西南地区“工龄”最长的老工业基地,曾因工业发展而辉煌;也因工业污染使“黑、脏、臭”成为当地河流的标签。两年多来,青白江区以“河长制”为抓手,构建总河长领导下的“两级党政、三级管理”管理体系,将河湖长制作为“一把手”工程,区委书记、区长“既挂帅又出征”,带动各级河长履行巡河、管河、护河、治河职责。两年多来,编制“一河一策”及《河长制工作手册》《村规民约》等河长“攻略图”,实施挂图作战,各级河长巡河次数达6万余次,区级领导共计现场调研400余次,解决问题1600余个,开设河长制培训专场20余场次,利用无人机、声呐探测仪等“智慧”方式,部门协同治理问题40余个,问题解决率达100%。河湖监管保护力度的不断强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形态转换”。目前,工业文明遗址公园——“大时代一九五六”正蓄势待发,攀成钢转型企业——经营互联网钢铁销售平台的积微物联公司,用“智慧”完成了攀成钢半个世纪的跨越,实现收入160亿元。

着力“治”,实现经济“价值转换”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青白江区围绕“人城产”的发展模式,引水入城,水城相融,通过桤木河改道暨滨河绿道建设工程、长流河核心区绿道建设工程、绣川河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造就了良好的园区生态空间,总投资52亿元的万达城市综合体建设正全力推进,预计明年建成运营。以华鼎国联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正西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集群正在聚集,青白江成为成都市首个“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称号。通过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黑臭水体治理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水净化提升攻坚行动,河湖地表水质稳步提升,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目前,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因水质改善,每年节约水质再处理费用高达200余万元。青白江区将农村水系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根据各乡村的区位条件、地形地貌、资源特色、人文底蕴等“量身打造”5个水美乡村,构建出“一村一韵”“一村一魂”的水美乡村生动格局,撬动乡村振兴的新力量。目前,华玥合作社、66号房车度假营地等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特色民宿、亲子教育多元化产业迅速发展,各合作社、企业全年总收入高达上千万元。

着力“宣”,实现群众“理念转换”

“绿色发展始于心,河流保护践于行”。持续深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更需要全民的参与。两年多来,青白江区改变的除了河流环境,还有社会心态。通过河长制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及“政企一家亲,护河携手行”等活动的开展,现场向群众讲解河长制工作职责、具体内容、重要意义,倡导大家自觉维护身边河湖环境。借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契机,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标语、播放河长制微电影等方式,倡导群众自觉抵制破坏、污染河湖环境的行为,让人人共享碧水蓝天。目前,随着水质慢慢变好,群众开始自发关注和参与“绿水”事业,已有140人主动担任巡河监督志愿者及民间义务河长,充分发挥他们熟悉环境与民情等优势,将河道保护工作下到基层、下到民间,把河长制这张网覆盖得更严密。同时,乡镇及企业也自发组建“党员护水队”“巾帼河长”“河小青”和“老年协会河长”,协助青白江区河长办建立10余个流域“健康档案”,发现处理问题100余个,推动青白江区河道水质有效改善,使新时代青白江绿色发展的份量更重、成色更足。


(来源:青白江区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