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在2018年底全面建立河长制。2017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破解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制度创新。让河长制落地生根,切实发挥基层河长主体作用,达到真正筑牢水治理体系底部基础的目的,决定着河长制由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的关键进程。

以下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为例,介绍“基层河长多走一公里”行动取得的实践成效。

背景情况

青白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部,1960年因工业建区,因境内清白江而得名,面积378.94平方公里,人口约42余万。上世纪中叶,这座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西南工业重镇建设开始起步,四川化肥厂(川化集团前身)、成都钢铁厂(攀成钢集团前身)等相继落户。在大兴土木的同时,一条专门用于工业排污的沟渠也同步开建,形成了后来的长流河。因常年受污染,长流河水质状况恶劣,水体甚至呈红色,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红水河”。

长流河的现状,只是当年青白江水环境饱受污染之苦的例证之一。

青白江区境内河流属都江堰水系内江系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26亿立方米,区域内共有12条主要河道,毗河、清白江大河为沱江主要支流。实行河长制前,青白江区75条河流中,有24条是挂了牌的“黑臭水体”。

自2017年起,青白江区以“河长制”为抓手,构建总河长领导下的“两级党政、三级管理”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河湖监管治理。在重拳治污之下,两年来水质得到明显改观:全区省、市考断面均达到Ⅲ类水质,毗河、长流河等主要河流出入境水质均达标;全区无劣Ⅴ类水质断面,优良水体率由2016年的33.3%提升到2019年的100%。

然而,在一线治水过程中又暴露出新的问题。近年来,青白江区12条主要河道水质虽得到极大改善,但河道的“毛细血管”治理逐渐显现不足:院落污水、小工厂作坊污水直排下河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背街小巷内的水篦子上有油污、饭渣、辣椒皮,甚至能闻到异味;垃圾中转站、垃圾桶周边地上挂满厚厚油污,污水横流……这些现象表明,“只治大不治小”“只治标不治本”模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还会导致各种新问题、小问题层出不穷,大大增加后期治理成本及治理难度。若不从源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河长制的效果始终难以发挥最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切实解决河渠“毛细血管”治理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在成都市统一安排下,青白江区全面开展“基层河长多走一公里”行动,通过拓展巡察范围、增加巡查内容、创新共建共享模式、完善奖惩制度体系等,全面激发基层河长的主观能动性,从源头上真正解决污染治理问题。

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成为行动之下的第一个受益典型代表。

十八湾村河渠属长流河流域,地处长流河下游,长期以来备受长流河污染之苦。实施河长制后,长流河全面“换装”,成为这座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颜值担当。十八湾村在5条主干渠水质明显改善的同时,渠道的“毛细血管”问题日益凸显:农民房前屋后小沟水体黑臭、垃圾遍地现象突出,水域环境恶化,导致村里百姓怨声载道,招商引资困难重重,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为此,十八湾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开展“基层河长多走一公里”活动。通过全面梳理源头污染风险点,彻底摸清各类污染源底数,掌握其去向及处置情况,形成污染防治闭环,从源头上根除“病灶”;通过广泛发动党员和普通群众,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局面,真正做到一江清水。

现在的十八湾村一条条清澈河流、一缕缕碧水青波,换来了新风貌,赢得了老百姓一致认可,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主要做法

()分任务、细排查,溯源多走一公里

过去,按照《成都市青白江区河长巡河巡湖履职制度》要求,十八湾村村级河长每周要开展至少两次巡河,主要采取步行方式,全线、全方位对村域内河道水体、排口等方面进行巡查,重点围绕河流干道做文章。随着启动“基层河长多走一公里”行动,十八湾村两位村级河长在对辖区内5条主干渠进行巡查的同时,还将巡查范围和巡查内容向纵深延伸,把全村划分成了21个片区,由36名村民小组长、治安巡逻员、党员志愿者服务者组成21个巡查小分队,开展溯源“多走一公里”,对责任片区村民生活污水、作坊企业生产废水、沿街店铺生活污水走向从“最前端”开展摸排,查村民生活污水是否集中收集处理、有无乱排;查作坊企业、餐饮服务行业废水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有无偷排直排;查沿街店铺污水是否集中收集、纳管排放。从源头掌握污水走向,将问题发现在萌芽状态。

民族堰是十八湾村刘家巷前的一条灌溉渠。自2018年以来,民族堰内有5米水体总会时不时出现黑臭现象。十八湾村村支书、村级河长万孝成始终没有找到污水排口和污染源头。自从今年年初十八湾村成立21个巡查小分队,摸排各类污水走向后,万孝成发现,原来存在于民族堰长达两年之久的“老大难”问题是因为刘婆婆家化粪池渗漏,从马路下的一条废旧农灌渠排入渠道内,形成黑臭水体。于是,万孝成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污水进行转运,并对刘婆婆家化粪池进行修补,民族堰水质恢复了从前的清澈。

(二)立村规、建台账,动员多走一公里

要彻底解决部分群众对河道环境保护的主观意识不强,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等不良生活习惯及不积极主动参与到河道环境整治工作中等问题,光靠村级河长和小组长的巡查远远不够。

十八湾村以党建为引领,广泛发动党员和普通群众齐抓共管,结合院落整治、三美示范村建设,组织党员宣传队入户宣传10余次,设立“院规民约”,把“做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不在河道乱扔垃圾、乱排放”等明确写入其中,并在院落大院上墙张贴;通过印制挂历,把“坚决落实河长制”这一政策送户进门,做到人人知晓;编制顺口溜“条条沟渠管护好,环境美了大家好”“环境卫生勤打扫,一月一评坚持好”等,让河长制这一政策看得懂、会遵守、能落实,进一步转变群众观念。

十八湾村通过动员全村力量,收集梳理全域污染风险点,彻底摸清企业、农家乐、院落排污等各类污染源底数,掌握其去向及处置情况,先后建立57个点位台账,包含点位名称、排放类型、污水走向等内容,并在公示栏上张贴,让每位群众对村域内的污水源、污水去处心中有数,溯源有根。

(三)先自治,后整治,治理多走一公里

问题台账建立后,从根本上化解污染问题变得具有指向性,也更有针对性,而充分发动发动群众、企业的自治力量,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群众自治方面,十八湾村村民通过自创“扫把舞”,每天早上每家每户自觉打扫自家院坝,清理门前沟渠,成为治理农村垃圾最广泛的“微力量”。在村党委协助下,退休老书记刘义坤建立起“老书记乡情话苑”,通过开展法规咨询、政策宣讲、纠纷调解,成为宣传、引导和树立农村水环保护意识的前沿窗口。数据显示,目前该阵地已收集村民水环境治理意见建议40余条,处理邻里渠道管护纠纷15余起,开展河长制宣讲坝坝会13场次。

企业自治方面,村域内33家企业、3家农家乐通过成立商会,制定了渠道“门前三包”治理机制,目前已自发凑集6万余元用于渠道整治,充分发挥出企业担当精神。

如今,老百姓和企业“自治”的热情上来了,十八湾村村委又毅然投入了20万元村级项目资金,专项用于水环境改善,同时,村上持续强化与乡镇、区级部门的协同治理。2017年以来,青白江区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对村里的水环境、水治理、水景观进行提档升级。

现在的十八湾村,水质干净、沟渠亮堂、村间小道风景宜人,三角梅、迎春花等夹道生长,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

四)互督促、月评比,监督多走一公里

为防止问题反弹,十八湾村创新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互督促、月评比,让监督持续发挥作用。其中,对存在污染隐患的住户、企业、商铺等在门前开展挂牌公示。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相互监督,如发现问题反弹,立刻将问题反映给村级河长,以督促改并进行跟踪监督。

同时,通过发动村上的治安巡逻队、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沟渠巡查,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组建“文明劝导”“巾帼”“乡贤”等11支村级志愿服务小队开展水环境志愿服务20余次。

此外,通过制定一系列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办法等,试点建立志愿服务人员积分制,年底对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积分高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与辖区商家签订社商联盟,鼓励群众通过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兑换奖品,有效调动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加大了监督力度,营造了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经验总结

(一)推进河长制落地落实,见真招、见实效,不能见招拆招,打掉源头问题才是治本之策

河湖问题难以根治,关键就在于没有彻底“管住”污染源。河长制实施以来,河流主干成为巡河的主要内容,尽管断面水环境取得了较大改善,但效果始终差强人意。堵住了排污口,但总有污水在“不经意间”排出;清理了水面漂浮物,但各种垃圾依然成为“水上常客”,防不胜防。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治标没有治本。通过“多走一公里”,把支流、沟渠纳入巡河的“一张网”之下,把更上游的面源污染风险点列入巡查重点,如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巡查“生态圈”,做到追根溯源、疏堵结合,河长巡河方能发挥最大效用,去除走走过场、看看风景的弊端。

(二)要发挥基层河长制的乘数效应,就需要广泛发动力量,取得社会最大公约数,形成”1+1>2”1”n”的齐抓共治局面

很难想象,水环境仅凭河长这个“少数群体”就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基层河长,“上面一条线、下面万根针”更是工作常态,业务素质再高、治理能力再精,始终也有其局限性。

河长制,作为水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撬点,只有激发引领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把最广泛的力量都“为我所用”,发挥最大连锁效应,最终带动社会齐抓共治。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水环境治理,尤其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用“草根智慧”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十八湾村,无论是送挂历开展宣传还是跳“扫把舞”发动群众做好环境卫生,无论是建立“老党员工作室”还是建立企业商会,都是以贴近民生的方式有效化解问题,并打通治理的堵点和难点。

(三)水环境治理要常态化推进,就要推动常态化监督,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始终保持治理工作的连续性,从而形成治理成果的良性循环

水环境治理,是一场持久战,稍有疏漏就容易形成反弹,让来之不易的成果打了折扣。十八湾村通过互督促、月评比,建立常态化机制、实施常态化监督,一以贯之地推动治理工作向前进;通过正面激励引导机制,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奖励和鼓励,让最多数人、最广泛群体形成“维护水环境就是维护切身利益”的惯性思维,培养爱护水环境的惯性动作,最终推动河长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文/卢燕 李红叶 王丽 张艳玲 王丹 龚玉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