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水环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治水成果全民共享,实现“水利民生”的美好状态。2017年以来,成都市青白江区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河长制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已逐步形成,区域内河湖水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水环境治理攻坚战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基层调研中发现,镇(街道)承担了水环境治理执行的具体任务,是全域水环境治理攻坚战成败的关键,但基层水环境治理仍存在基层信息来源少、管理难度大及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如何破解基层水环境治理难题,充分发挥河长制在基层水环境治理中的引擎功能,实现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成为当下值得思考的重要内容。

青白江区河长制管理工作实践

河长制是水环境治理方面的一项制度创新。自2017年以来,青白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决策部署,坚持“节约用水、区域协调、综合治理、多方发力”的治水方针,始终将河长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把绿水青山视为国际化青白江的基本底色,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青白江区已建立区、镇、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设立13位区级河长、80位镇级河长、81位村级河长,实行“一河一长”,形成了上下协调、左右衔接、齐抓共管的河湖管理保护新局面,全力推进区域内水环境治理再上新台阶。2021年度,青白江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01%、85.37%,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2.9%,80.3%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与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目前,青白江区纳入成都市考核的国控毗河二桥断面、市控贯子山断面及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水体率由2016年的33.3%提升至100%,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级河湖管理保护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基层河长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河湖问题信息来源少、管理难度大

青白江区境内水网体系纵横交错,覆盖面广,仅靠镇村级河长和基层护河员,不能全面发现河湖问题;此外,需要治理的问题五花八门,排污源头具有隐蔽性、间断性等特点,常常出现执法难、监管难等问题,经规范整治后也时有污染复排现象发生,河湖管理难度大。

(二)基层水环境管护力量薄弱

目前,基层水环境管护主要依靠基层河长和护河员,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基层管理人员参加水环境治理积极性不高,难以实现水环境管护全覆盖。

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下创新河长制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一)青白江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实践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青白江区提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水平,积极健全完善简约高效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区”,形成了“青治理·社治港”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一是统筹结合镇街“四个一”改革,设立1个区级智慧治理中心,具体负责统筹全区智慧治理平台建设,构建全区公共数据资源池,开展社会治理事件指挥调度。二是积极构建全区公共数据资源池,积极推进运行监控、预测预警、应急指挥等城市运行管理系统接入工作,完成系统接入24个,整合天网、雪亮、智慧教育等行业领域监控视频6664路。三是推进“党建+网格”建设,将综治、城管、环保、水务、应急等网格进行优化整合,组建专兼职网格队伍662人,拓展专职、执法、服务、兼职4类力量,组建基层治理力量3.9万余人,同步制定薪酬管理、监督考核、培养使用等3大类16项制度。四是明确职能部门行政权力清单10大类4748项,推行镇街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27大类514项,分层分类建立智慧治理指挥平台事件处置标准11大类28小类118项,同步细化工作措施、优化办理流程。

(二)基层社会治理与河长制工作结合的思考

青白江区基层社会治理充分整合了基层的各种网格人员、监控信息、行政职责等,建立了基层治理组织体系与智慧指挥平台,实现了各项基层治理事项统一受理、集中转办。基层是水环境治理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冲锋在前的排头兵,河长制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在基层水环境治理中遇到的信息来源少、管理难度大及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有利于持续推动河长制工作从“有名有实”向“有为有效”的能级跃升,推动水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

(三)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下创新河长制工作的探索

为解决基层水环境治理困境与问题,结合基层调研与实际,青白江区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下,以大弯街道为试点,探索建立“网格为基础、信息为支撑、联动为纽带”的河湖管理基层实践。一是“网”治理,让河湖管理更有执行力。在“两级党政、三级河长”管理体系下,根据水域、人口等情况将大弯街道划分为4大片区、18个子网格、122个单元网格,按照“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原则,设置了4名片区网格长、229名网格员。网格员队伍整合现有网格员、城市协管员、综治巡逻队员等,主要职责是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网格长由片区护河员担任,主要职责是协调督促落实水环境问题。网格员将巡查与其他社会治理基本事项结合起来,有利于发现“散乱污”、偷排乱排等顽固隐蔽污染源,做强做实治水“神经末梢”,整体形成“区级河长—镇级河长—社区级河长—网格长—网格员”组织体系。二是“云”治理,让河湖管理更有战斗力。探索实行“一云处理、一屏总览、一键上传”河湖管理模式,与智慧治理指挥平台有机结合,在长流河、清城河试点安装了智慧河道监测系统,并轨运行大联动·微治理、数字城管、零壹众等系统,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人、地、事、物、视频监控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河道管理智慧化、精准化、高效化。智慧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环境、污染源、水位等河道要素,识别到问题后立即通过软件后台、手机短信定向发出预警,将科技巡查与“网格化”巡查结合,智慧治理指挥平台结合“河长吹哨,部门报道”模式,构建起网格发现、中心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工作机制,提升了各类水环境问题的预警、分派与整治效率。三是“亲”治理,让河湖管理更有感召力。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志愿服务作用,发动街坊邻里积极参与河湖管理工作,打造了一支“川化大妈”群防共治品牌,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社区治理共同体。“川化大妈”可以发挥河道管护“巡查员”、社情民意“信息员”、保护河湖“宣传员”作用,成为河湖基层社会治理生力军。同时,青白江区还发掘社会化资源,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到日常巡查监督工作中,推出“河道管护实时监测系统”二维码及“护水币”积分奖励制度,群众扫描二维码,上报水环境问题即可获得“护水币”,“护水币”可兑换小礼品,形成了“群众意见在哪里,整治现场就在哪里”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构建出“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公众参与”的共治共享河湖管理模式。


(来源:青白江区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