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时代起,焦德志便立下学好环保知识、守护一方净土的志愿。2007年从长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后,焦德志便投身环保事业,2011年又进入咸宁市通山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离实现抱负更进一步。凭着多年来工作形成的“四多”心得,焦德志多次被部、省、市生态环境系统抽调开展重大环境执法行动及办理重大疑难案件,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生态环境执法尖兵。

多读文件,精准把控执法方向。从2011年至今,焦德志在执法大队办公室、指挥中心岗位工作长达13年,收发各类环保文件近2000份,对每一份文件,他都认真研读,确保吃透文件精神。工作之余,他还坚持每天浏览学习强国和国家、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官网,第一时间学习最新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并思考如何融入执法实践,精准把控执法方向,执法思路和创新成果总是走在前头。由于政策理论水平娴熟,分局把焦德志作为内部培训及主题党日培训的授课专家,连续三年为全局干部授课30余课时。

多写材料,业务知识融会贯通。2013年来,焦德志不仅专职做过环境执法、指挥调度、执法办案,还兼职做过多年的中央环保督察、环境信访等业务,累计草拟各类工作方案、工作总结、情况报告、讲话稿、发言材料、信访答复、业务报表、专业论文、调研报告等材料达1000余份。最初他也曾面临“提笔难动”的困境,但他将每一次材料写作都当成业务知识的整合与梳理,渐渐从“不怕写”到“写不怕”,再到现在的一气呵成、得心应手。在当地环保部门有一个惯例,领导在安排新入职干部草拟材料前,都会请焦德志指导列提纲,把握重点、把准写作方向。

多跑一线,环保执法游刃有余。虽然长期任职执法办公室,但焦德志始终坚持参与一线执法,积极到各类企业学习执法实践。由于焦德志本来就有较好的企业环保工作经验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在执法办案方面长进非常快,入职没两年,就被视为执法能手。由于执法能力突出,同事遇到疑难问题或棘手的重大案件时,总是请他当“参谋”。2017年,当地遇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实施以来,全市首例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案,就是请他全程指导办理并成功破获。该案共抓捕犯罪嫌疑人四名,当地人民法院以刑事附带民事责任对四名嫌疑人非法焚烧废弃线路板污染环境案进行了宣判,分别判处1-2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判处共同赔偿土地污染修复、危险废物处置、大气污染损害等费用共计55.36万元。该案的成功侦破对生态环境系统广泛执行“两高”司法解释、重拳打击污染环境犯罪,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咸宁市,乃至湖北全省起到了典范效应。13年来,焦德志累计参加的各类环保专项行动达60多次,检查企业1000多家,制作执法笔录2000多份,经手办理环境违法案件60多件。

多做帮扶,大小案件手到擒来。由于环保理论水平扎实,写作功底深厚,执法操作娴熟,焦德志被评为咸宁市执法“百名尖兵”,曾6次被抽调参加生态环境部、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的重大环境专项监督帮扶执法行动,累计到河南省平顶山市、咸宁市嘉鱼县、咸安区、崇阳县等其他20多个县开展监督帮扶检查,共执法60余天,检查企业140余家,发现环境问题200余个,移送环境违法线索及办理违法案件20余个,对打击区域环境违法行为、规范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寒来暑往,风雨兼程。焦德志十几年如一日,在追寻环保梦的道路上践行着“四多”准则,在基层生态环境执法的岗位上默默发着光与热。他说:“我热爱脚下这片山美水净的热土,虽然我能做的事情有限,但我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打造通山县全域生态旅游城市和新型能源之都作贡献。”


文/咸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郭蓉  曹细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