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进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徐楼村,一条条水泥路宽阔整洁,一排排农家小院整齐有序,美丽的乡村景色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徐楼村生态塘,碧水环抱,绿树成荫。“以前这个地方就是一处烂泥塘臭泥坑,经过整治后,变成了小公园,老百姓心情也舒畅了,真是一件大好事!”73岁的李振远大爷感慨道。

金乡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选征介绍了徐楼村环境嬗变的过程:“我们采用‘以塘养站’运维模式,在建设污水处理站的同时,同步治理村内黑臭水体3处,通过疏挖排水沟实施坑塘连通,实现‘死水’变‘活水’。通过坑塘租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每年可实现村集体增收6万元,充分保障了污水处理运维费用,同时,将多余水源供于村北蒜黄基地大棚冷却循环用水,有效降低了基地用水成本,构建了生态、经济、可持续的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一体化治理新格局。”

无独有偶,在任城区长沟镇西营村村西,由于地势低,多个村庄及集贸市场未经处理的污水汇聚成了一处臭水坑。为彻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任城区将西营村列入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中,采用“收集管网+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净化、消毒+中水高效利用”的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在村内修建下盖板渠的收集系统,将西营村等5个村庄及集贸市场1666户10000余口居民产生的灰水和部分黑水进行统一汇集,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300m³/d。

不仅仅是任城区、金乡县,在济宁市的乡村大地上,一处处臭水坑变身成为生态坑塘,水活起来了,环境美起来了,大家的心也敞亮多了。

作为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处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交汇点的济宁市,坚持统筹谋划,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创新“建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特许经营模式,坚持全域统一设计,全市统一推进、统一运维,有力保障了全市农污项目建设实施和运维管理。坚持统筹实施,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相结合,同步摸排、同步治理。

针对不同区域地貌特点,济宁市积极创新治理模式:在金乡县等滨湖地区,创新“以水养站”模式;在泗水县等东部山区,创新生态滤池模式;在鱼台等平原地区,推广“土壤渗滤+氧化塘”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治理新模式,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济宁市全力做好项目资金保障,市县财政落实配套资金11.19亿元,省级以上给予财政补助资金3.5亿元,政策性银行贷款29亿元,政府专项债券5.8亿元。制定了《济宁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压实县市区及运维服务单位主体责任。建立了“1+11+N”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设施远程监控、指标监测、实时预警、数据分析、政府监管等功能。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刘云廷表示,目前全市已完成4177个村的治理任务,治理率达到70%,位居全省前列。1281座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接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文:李盈盈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