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建设美丽重庆 区县在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在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布厅举行。开州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新华介绍开州区推进美丽重庆建设重点工作情况。

 赵新华表示,开州地处三峡腹心、秦巴腹地,生态优势突出,生态功能重要。近年来,开州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汉丰湖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致力管好水资源、治好水环境、护好水生态,汉丰湖成功创建全国美丽河湖和市级示范河湖。

聚焦水资源,绘就山水并茂新画卷

 汉丰湖的保护治理是全流域、全方位的保护和治理。

 绿色屏障出色。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18年51.8%上升到2023年56.5%。马云林场一体化造林、护绿,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林场”。打造崖柏保护繁育标志性成果,崖柏保护与繁育科研工作被中央电视台多轮次深度报道。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科研团队获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2024年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

 修复利用出彩。坚持规划引领,将万亩滨水黄金地带留给了生态,汉丰湖自然岸线率超80%。治理水土流失339平方公里,汉丰湖消落带治理入选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十大案例。按时完成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修复提升入选“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

 水资源利用出圈。汉丰湖流域水资源充沛,实施中小河流等综合治理项目30个,保障汉丰湖上游年均入湖水量达20.8亿立方米。建设水位调节坝,湖内水位常年保持在170.28~175米之间,消落区水位变幅由35米降至4.72米,发挥“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独特魅力,为世界库区消落带治理、保护、利用提供宝贵经验。

开州汉丰湖湖城融合场景。开州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聚焦水环境,治出人水和谐新成效

坚持系统思维,从“规、清、建、迁、拆、管、控、造、智、改”十个维度,保护好“一湖碧水”。汉丰湖流域水质稳定保持Ⅲ类,Ⅱ类水质占比不断提升。

源头根治。完成31个场镇雨污分流,建成场镇雨污管网1079公里;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45座,升级改造29座,实施19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投运70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32.7%提升至72.2%。将排污口设置在湖内的城区污水处理厂搬迁至下游,污水处理能力由4万吨/天提标升级至10万吨/天。拆除汉丰湖湖周及上游禁、限养区内规模养殖场269家。

 水岸同治。在汉丰湖湿地公园环线打造250万平方米园林景观带;在汉丰湖周边镇街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汉丰湖流域实施生态河道治理8.4公里,配套修建堤顶道路、亲水步道46公里,绿化堤防80亩。

协同联治。压紧压实河长制工作责任,设置三级河长673名;通过“巴渝治水”“智慧河长”等智管应用,发现处置各类问题2341个;坚持上下游、左右岸联动,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上下游乡镇(街道)横向流域生态补偿2558万元。

开州汉丰湖。开州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聚焦水生态,描绘鱼鸟共生新图景

 在汉丰湖分4个生态梯次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构建独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景观基塘工程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汉丰湖乌杨坝消落带生态修复项目获亚太地区景观设计雨洪管理类卓越奖和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生境改善或创造类卓越奖。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草局纳入第一批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

生态保育工程。在150米水位以下,实施了8235亩生态保育工程,对植被采取近自然管理,实现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目标。

基塘工程。在150~165米水位区域,实施了45亩基塘工程,以冬季蓄水沉积的底泥作为养分,种植荷花、水生美人蕉、菱角等水生作物,充分挖掘湿地的经济潜力,实现作物亩产量化增值经济目标。

林泽工程。在165~175米水位区域,实施了1350亩林泽工程,栽植耐淹性较强水松、水桦、竹柳、落羽杉等十余种乔木,实现稳固库岸与净化来水互利保护目标。

鸟类生境工程。在175米水位以上,实施了4950亩鸟类生境工程,利用改造低效林,引入利于鸟类筑巢的树种,实现保持水土与庇护鸟类双赢环境目标,拥有3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和2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每年到汉丰湖越冬的候鸟达2万余只,汉丰湖已成为鱼类、鸟类栖息的“天堂”。

越冬候鸟。开州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起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大使命,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绘就“繁星闪烁、岸青柳绿、鱼翔浅底、万家灯火”的开州画卷,以开州之美扮靓美丽重庆。

供稿:开州区生态环境局